臉書是台灣自找的「網路長城」


https://scheeinfo.substack.com/p/f23

我忘記是和誰討論什麼突然談到這個話題,這種感覺不容易說得上來,但對於上網超過25年的朋友來說,一定心有戚戚。

「網路長城」是什麼意思,我就不用多說了,但它有一些特性,比如說技術端的,也有影響整體資訊社會發展端的。當然更有個人思想端的,也有商業利潤端的。從訊息端來看,網路長城將「牆內」和「牆外」兩個世界分開,對於訊息的控制,也遠超過一般上網朋友的想像。外面不容易進去,裡面也不容易出來。自由進入需要熟習技術,需要付出成本。要安全的自由進出,對於廣大的群眾而言更是不容易,主要是因為沒有誘因。有句話說:「牆外有的,牆內也都有」,這大概是最能表現出這個網路長城威力的一句話。

以前的網路不是這樣的

但1990年代中之後的 internet/www 不是這樣的。我25年前開始上網,在台灣還算是後進者。當時網路可自由了,想到哪個國家的論壇就可以直接一個連結過去拜訪,在上面討論個沒日沒天,掛線一晚(當時撥接上網)也是家常便飯。資訊的流通量雖然不大,但卻創造某種跨越國境、邊境和各種管制的訊息生態。

這些網路邊境管制強大的國家,二十年來怎麼發展,很多朋友也有深刻的體會。但你會問,我會什麼會說臉書是台灣自找的「網路長城」?因為最近很多人發現,只要是臉書所發出來的連結,沒有登入就看不到。這堵奇特的牆不是國家管制網路所造成的,是某些「勢力」「勢頭」,在推動著台灣整體訊息生態圈往封閉的方向去發展。

臉書在台灣的過去和現在

我知道臉書有號稱二三十億的全球使用者。在台灣,臉書大約是2008年後開始有第一波大量的使用者加入。初期當然是因為幾個網路遊戲的興起將大眾帶了進去,後來幾次則是選舉和政黨輪替,讓臉書成為了台灣訊息生態的主要棲息地。臉書當初也不是這麼封閉的,但十幾年過去了,為了各種廣告利潤和商業目的,現在基本上要看到臉書內的訊息,對一般的網路使用者來說,幾乎是一定要登入帳號才能看到。

早期的台灣政府機關和政治人物也是沒有臉書帳號的。但現在,台灣的公眾人物如果沒有使用臉書,大概也很難和不特定的公眾溝通。當然,有些人使用臉書純粹是私人目的,僅和家人聯絡,但這部分被 LINE 取代的狀況比較明顯。在台灣社會各種公共事務的訊息,舉凡張貼、揭露、討論、發布、儲存、串連、交換等,有很大比例目前是「陷落」在臉書的演算法牆內。

花花世界與世隔絕

這個只要沒有臉書「帳號」所創造出的訊息壁壘,如果我們把它拿來和國家的網路邊境管制(如網路長城)比較,是有不少異曲同工之妙的,在這堵牆的內外誘發的效果,有很多可以類比之處。一個發動者是國家,一個是商業公司。前者的「遊戲規則」你不太會知道,也沒辦法監督。後者的演算法規則你也不會知道,也沒辦法監督。在前者的環境下,使用者的一舉一動,只要在這個長城之內,都有各種定位個人和剖繪 (profiling) 人格的方式。在後者的環境之下,使用者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詳實紀錄,成為商業利潤的數據依賴。前者社會內的龐大訊息,若你要看到,你在牆外只能翻牆進去。後者的龐大訊息,若你要看到,你也只能註冊站內的帳號才能看到。

牆堵住了世界與台灣自由交流訊息

在我的經驗當中,有兩種狀況顯然是已經有「台灣的網路長城是自找的」之實。比如說台灣有很多研究者,經驗豐富,能文能書,對於公共事務的看法也多有精闢見解,但就是只會(只願、只能,或只知道)在臉書寫,於是這些知識都限於碎裂,很難累積,更遑論檢索。因此再怎麼努力,充其量也只是在服務龐大的廣告利潤產製而不自知。

第二種狀況是屬於公部門的資訊發佈。台灣公部門的網站「不堪卒睹」,是這二十五年來一貫的「優秀傳統」。有了臉書之後,在它上面發布訊息快,操作成本低,還能有報表看,自己的網站反而荒廢了。這些訊息只能在臉書「牆內」才能看到,完全出不來。外面就算拿到了連結,公眾現在幾乎是不容易取得正確完整的訊息,也追不到訊息討論的脈絡。

這個公眾 (public) 和 私人 (private) 的訊息空間在一個超大型封閉平台融合的成果,就是讓台灣的訊息空間 ( information space) 牆內化的歷史成就。我想起以前有一個電信圈子關於加值服務的術語叫做 walled garden,意思就是要享受到電信業者的加值服務,你就必須先成為會員,才能進到這個牆內的花花世界。每個電信業者自己的世界規則都不太一樣,對使用者來說,兩家之間的花花世界,通常是沒有相通的可能。這在2000年前後,以日本龐大的 i-Mode 生態圈最為明顯。但那畢竟還是商業服務,而且有好幾家電信業者,你不要這家就去另外一家,切換「世界」也不難。而且公共事務的訊息空間不受影響,獨立在外,於 internet/www 蓬勃發展。不會因為你不是某家電信業者的用戶就不讓你看,因為這是一種非常具體而且明顯的歧視。

「牆內化」是政府加速自找的

然後到了2021年,我們卻發現我們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已經習慣於透過臉書來了解自己,看見台灣,接觸公共事務和探索世界。這無疑不是一個長期自我演化和選擇的過程。而在臉書對台灣開始有實質影響力的這12年為一個週期來看,政府自己搞不清楚這問題,更多時候還加碼演出,這顯然是台灣訊息空間高度「牆內化」的直接助力之一。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