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后的混乱 网络舆论把我们带向何方?

作者:高威 来源:《网络传播》2004.8期

2003年,中国互联网界相继聚焦到几件大事:孙志刚案、刘涌案,然后就是 "宝马撞人 案"。这几个事件可以说一浪接一浪,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继而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关于"宝马撞人"案件的言论,在网站的论坛上点击率超过 了关于"非典"的话题。"宝马撞人案"这一舆论风波让人们开始注意到互联网的影响力,开始反思网络舆论在传播中的作用。

  纵观"宝马撞 人"案件引起舆论风波的始末,与其说是媒体引导了舆论,还不如说是舆论引导了媒体。2003年12月20日,哈尔滨 市道里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该区法 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苏秀文 犯交通肇事罪 ,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判决结果一出来,网络舆论哗然,撞死了人却"逍遥法外"是因为苏秀文的丈夫 是大老板"用钱买通了关系"。最后由黑龙江省政法委组织专案调查小组重新调查认为,"宝马撞人案"定性客观准确,量刑及适用缓刑符合法律规定,维持原判, 并上报中纪委。但这样一个交通肇事案却一度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而中国的互联网站和论坛也并不是最近才发展起来,为何偏偏在这看似普通的案件上掀起最 大的舆论风波呢?

  ●舆论失控后的混乱

  有网友曾经发帖说,如果撞人的不是宝马车而是拖拉机,同样的判决结果绝不会 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在"宝马撞人"案件中,反差强烈,肇事者和受害人之间的身份反差过大,分别代表着两个社会阶层,便激发了社会的"仇富"、"仇腐"心 理。这种"仇富"绝不是对所有富裕阶层的仇视,而是对强势群体"为富不仁"的集中发泄。网民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人民享受越来越多的民主权利的同 时,"强势群体却享受着常人无法比拟的权力"。

  另一方面,对腐败现象的仇视也是这场舆论风波的又一个重要起因。人们在这一事件中的表 现实际反映出对公理和公正的呼唤。网民的看法有时不免偏激,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群众心目中,金钱常常是与腐败勾结在一起的。今年7月12日,办理"宝马撞 人案"的哈尔滨市道里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房久林被判刑,其原因是在"宝马撞人案"中接受吃请。卷入"宝马案"中的还有道里区法院副院长张雁滨,由于收受苏秀 文一方8000元人民币,已被停职在家,免于起诉。此外该案中担任公诉人的于姓人士也接受了苏秀文一方吃请。

  "宝马撞人"案件一审判决又恰逢在刘涌被执行死刑前后,网民顺理成章地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宝马撞人"案件的讨论中。

   在"宝马撞人"案件引发舆论风波的全过程中,网络媒体一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到后期传统媒体大规模地介入,也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着信息的快速交换和 放大。过去我国的大众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政府部门和媒体也已习惯了如何控制这种单向的大众传播环境。但是,互联网是一种传播速度快、无地域限制和双向互 动的新兴媒体,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环境: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上发表个人观点,参与评论。互联网的出现,已经使大众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 变。

  中国的网络媒体在过去的宣传,尤其是新闻宣传中,从未占主导地位,这与其自身缺少原创内容、受众的依赖度和信任度低有关系,也受 到网络受众相对于传统媒体受众要少的影响。但2003年对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历经"非典"、孙志刚案和刘涌案的中国网络媒体和网民 都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尤其是新闻网站开始反思自身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而孙志刚案和刘涌案则改变了网民的思维方式,人们意识到单向的大众传播时代已经结 束,互联网为过去靠"口口相传"进行的从下向上的舆论传播提供了大平台,调动了广大网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网民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似乎得 到直接的实现,通过互联网参与舆论的热情更加高涨。

  无疑,互联网使得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逐渐发展,这是"宝马撞人"案件形成舆论影响的大背景。

  ●流言止于信息公开

  信息不畅,导致主流媒体失去舆论引导能力。在法院判决之前,"宝马撞人"案件基本上是遵循着媒体报道社会新闻、受众通过论坛发表议论的常规秩序进行的。

   真正引起舆论风波是在法院判决公布之后。而这时,由于相关部门拒绝接受采访,应该进行舆论引导的主流媒体在"无米之炊"的状态下一齐噤声,之后所有的论 坛舆论都是网民自发形成的,其间很快又掺杂了各种谣言版本,如苏秀文是省政协主席的儿媳等。在许多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最需要了解事实真相时,却听不到任 何来自正规渠道的消息,这就使网民在网站论坛里做出推断:1死12伤判二缓三―可能存在司法腐败;如此受关注的案件传统媒体却一齐停止报道―可能是上层施 压或被苏家收买;高层领导被传言中伤却没人出来解释――可能是心虚不敢接招。

  这其中也包括重点新闻网站在内的主流声音的缺失,给网络 谣言的滋生和快速传播提供了机会。而谣言的泛滥不仅影响到相关人员的个人形象,势必也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黑省"成为互联网上一些人对黑龙江省的简 称,反映出部分网民对黑龙江省司法部门以至整个政府机构公信力的质疑。

  在今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受众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宝马撞人"案在引起舆论哗然的半个月后,传统媒体才再次介入此事,但已显得比较被动。显然,信息不及时激化了网络舆论,并偏离了正常的方向。

   "宝马撞人"案件引起如此波澜,是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事先难以预料的。应当承认,面对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传播新环境,政府管理机关、管理者和部分 网民还不能适应。专家和理性的网民认为,在信息传输手段已经多元化的今天,更需要重视和强调正面引导的作用,保证整个社会舆论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适应公 众对由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话语权的要求,完善双向交流渠道;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进阳光政府建设,树立政府的公信力;搞好包括重点新闻网站在内的主 流媒体,确立主流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建立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成当务之急。如果"宝马撞人"案在谣言广泛传播 的初期,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能迅速做出反应,积极主动公布事实真相,相信谣言会很快消失。这一方面,哈尔滨市是有经验的。2003年2月2日, 哈尔滨市一家酒店发生火灾,东北网得到哈尔滨市官方授权,在3个小时内及时发布了相关消息,迅即被国内主要网站转发,立即平息了海内外传言,得到业界和受 众的普遍肯定。

  因此,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既能及时了解掌握舆情动向,又能对公众质问解疑释惑。同时,尽 快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和重大案件,由负责处置的主管部门新闻发言人主动配合主流媒体特别是发稿迅速的重点新闻网站进行宣传,积极 主动地从正面引导舆论。

  ●网络舆论控制之策

  管理手段要适应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新形式。在"宝马撞人"案件引发舆论风波的过程中,各种媒体的表现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传统媒体在公审后的一度集体噤声,一是互联网论坛对传言的控制和引导。

   这就给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在全新的舆论传播环境中,应如何整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力量,如何面对多元化传播渠道积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无论现在还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仍是新闻信息的主要载体,但其所处地位又与过去不同,其在各类事件中的反应和表现将受到网民的评判,如果不能及时准 确地提供受众所需要的信息,其权威性将很快受到质疑;而网络媒体则是各类新闻信息进行更广泛更快速传播的有效载体,是各类新闻信息的整合器和放大器,这就 要求网络媒体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无论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都应该坚持 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为了吸引受众眼球、顺应极少数人的偏激情绪而夸大问题,甚至从片面地制造所谓轰动效应和追求点击率出发,渲染炒作,而是应当采取冷静 的、客观分析的态度报道,有助于事件公平公正、合法合理地解决。

  相关主管部门从"宝马撞人"案中应当得出结论,加强对互联网、尤其是重点新闻网站和互联网论坛的指导协调力度,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合力做好宣传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控制非新闻网站登载新闻,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加强对网上论坛和留言板的管理。

   加强对论坛中舆论的控制力,并不是对不同声音的一律封杀,简单的封杀只会使受众转移到不受政府控制的"游击"阵地去说话;因而必须加强重点新闻网站论坛 正面声音的说话力度、速度和可信度,提高引导能力和水平。如果"主力部队"的声音微弱,传闻和猜疑就可能占领舆论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重点新闻网站的扶持力度,支持重点新闻网站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权威的互联网上宣传渠道,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使新闻网站更有吸引力、更有影响力、可以在关键时候引导网络舆论,发出权威的声音。

  高威 东北网总编室主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