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作者:丁建军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转自: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正日益走进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语境不仅培养了网民的民主意识,训练了其参政议政的能力,而且还通过汇聚并 推动民意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对中国民主政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此,人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以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健 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民意 民主政治 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 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3 年底,中国现有网民7950 万人,CN 注册下的域名数和网站数分别达到了34 万和59. 6 万,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且还将大幅攀升。可以说,网络正日益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并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 广泛关注。
  笔者以为," 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1 ] ,就应加强对网络信息言论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网络汇聚并推动民意的某些积极功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从而推动中国民主 政治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的消极影响。
  (一) 网络民意的形成及特点
  网络媒体是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它的传播手段具有极大的兼容性:不仅有报纸媒体的文字、图片,也有广播媒体的声 音,还有电视媒体的图像,更具有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互动,虚拟社区的去身份的交流,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最优 秀、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因而深受网民青睐,网民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评论,聚合某种愿望或诉求,凝成某种舆论,从而形成网络民意。这与传统民意形成和表 达的方式大相径庭,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条件下,媒介担当着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的角色,有限的少数人决定了无限的多数人应该接受什么或不应该接受什 么。在此情况下,普通受众的信息选择是被动的、有限的,他们多数时候只能受到传媒左右。
  在现代社会,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普通受众向他人倾诉或表达意见的欲望,而简单的人际交流又无法产生预 期的效果。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寻找一个听众,必须向某人倾诉他自己的想法"[ 2 ] 。然而,现实社会的瞬息万变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脆弱和短暂。虽然很多时候人们只是需要寻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但是更 多时候繁忙却让这种想法变得不切实际。在这样的情况下,互联网所特有的淡化距离的因素和缩短时空差距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际交流的范围,同时也给 人们提供了寻求认同或者减少分歧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并日益成为人们理想的社交场所。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而不用担心"地球 村"没有听众,也不用担心因情绪的过度渲泄和极端思想的偶尔流露会导致"文字狱"。这样,就使得各种类型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点、生活准则、道德规范 均可在网上找到立足之地,并在相互之间自由地流动和传播,由于利益聚合和表达更加自由,兴趣相投的人们就可以在无限广阔的范围内交流,从而聚合民意,有的 甚至进行政治动员,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给社会和政府施加影响。
  (二) 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一样,包含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两个部分。网络民意,指的就是网络传播中的意见性信息(相 当于大众传播中的评论性信息)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信息更加开放,信息来源更广,流动量更大,反馈更及时,但同时又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信息的真实性、民意的客观性、舆论的公正性 等问题。从而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 网络民意的客观、公正、理性表达有利于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德国思想家尤金. 哈马贝斯认为,现代民主政治需要建立一个由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公共领域,一个公众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场所,"它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 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 3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管理,而公共领域就应对此作出评价,如国家行为是否符合民众要求,民众需 要政府做些什么等。可以说,在过去,传统媒体一直是这种国家和社会相互对话的主要渠道。而现在,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则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 一个重要言论空间。从总体上来看,虽然中国网民群体还不够成熟和理性,但是他们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切关注和参与,已经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某些积 极影响。
  其一,网络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信息。从政府的执政角度来看,执政者要想获得人民的拥戴,作出正 确的决策,卓有成效的施政,就必须了解真正的民意。但是,由于各级官员往往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执政者就很难从层层汇报中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上级进行调 查,下级经常是事先安排,弄虚作假,而受其管理的传统媒体,也往往难以报道令上级不悦的东西,因此,容易发生信息梗阻。而网络民意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当然 也只是相对于网民而言,由于"数字化鸿沟"[ 4 ]的存在,大量的非网民被排除在外,因此,网络民意不可能代表所有人)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由于其匿名性,使得言论发表者无所顾忌,可以自由真实地表达某种愿望或诉求,从而打破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言传统 媒体所不敢言,且信息量极为丰富,如果对之加以规范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取舍,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要执政者善于加以甄别,就不难找到大量有价 值的信息,这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无疑大有裨益。例如,在"SARS"肆虐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 了"[ 5 ] 。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看到了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SARS'的决心,令人感动"[ 6 ] 。
  其二,网络语境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素养和参政意识。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的民主思想,而网络则给了公民民主训练的 机会,网络使人们意识到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而言论自由又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基石,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思想自由,人们通过自由地表达,特别是负责任地发表自己 的意见和观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这就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素养。
  在现代社会,思想自由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是一条不可更改的历史规律,开明的政治要为它让路,民主的政治要为它提 供保障,聪明的政治家要善于选择与对话[ 7 ] 。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公民积极参与"网上议政",许多意见和建议都是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全国人大和政协,而政府往往也就一些重大法规和政策通过 互联网广泛征求意见,实施"网上听证会"。46 岁的周洪宇是中国第一位开设议政型个人网站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两会",周洪宇准备了21 份议案(或建议案) ,其中至少一半来自网民,比如,建议设立《反歧视法》和《国家统一法》,改"计划生育"为"科学生育"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两会"期间接 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和看法,在网上常常引起网友的争论。对此,成思危说,"这是网友的自由,也是民主的体现"[8 ] 。
  其三,网络民意聚焦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一方面,网络民意是现实的"镜像",即现实中的一切几乎都会在互联 网上得到反映,特别是随着中国网民群体的扩大,尤其是基层网民的逐渐增加,反映基层民众(包括弱势群体) 的呼声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网络民意的汇聚也越来越迅捷、越来越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特别是与传统媒体的"合谋"与互动,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回顾 2003 年发生的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如"孙志刚案"、"刘涌案"、"宝马撞人案"等;热点事件:如房屋拆迁、为民工讨工钱、反腐败、反台独等;突发事件:如 "SARS"事件、"8・4"事件(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在齐齐哈尔泄露) 等,可以看出,不论在国际国内,网络都已成为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广大网民通过新闻跟贴、论坛发贴、网上签名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引起党和政 府的高度重视,使很多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孙志刚案"。2003 年4 月25 日,当广东的《南方都市报》刊发《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一文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当人民网在4 月25 日中午以《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为题转载了《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后,某门户网站又贴出这一新闻时,几个小时内的跟帖就达到了上万条。不久,在 Google 简体中文网站上就可以检索出4 万多条与"孙志刚"相关的信息。当天,纪念孙志刚的网站"天堂里不需要暂住证"建立,几天之内就有25万人次浏览。互联网的火爆使得各地媒体迅速跟进,最 终连广东本地媒体、中央和地方的官方媒体也迅速跟进,一时间,公民维权运动风起云涌。在媒体和部分法学界人士的推动下,6月20日,国务院宣布废除实行 20 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同时公布惠及千百万人口的《城市生活无着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办法》。短短两个多月,就废止了一部旧法,催生了一部新法,网络 民意可以说居功至伟。
  2. 网络民意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疏导,将会危害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众所周知,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世界上所有地方、所有传播媒介上的信息或言论都是经过把关人审检 后才发布的,而互联网却提供了一种没有把关人就可以直接向社会自由传播信息和表达民意的新形式。虽不能说有把关人审检的信息或言论就一定真实可靠,没有把 关人审检的信息或言论就一定虚假或非法,但至少可以说,网络媒体因没有了把关人,大大增加了那些虚假有害的、非理性的、情绪化的、不负责任的信息或言论传 播的机会,甚至泛滥成灾的机会。有人说,在互联网上, 除了病毒, 最具杀伤力的就是虚假信息的传播[ 9 ] 。此言不虚。
  其一,可能导致民间非理性舆论膨胀而影响政府决策。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利益表达 和聚合更加自由,兴趣爱好相同或思想价值观点一致的人们在线路上的交流和活动的组织就变得相当容易,这必将大幅度增加参与数量,而一旦某问题触动诸如类似 民族主义情绪的事件,则会导致"舆论爆炸",对政府和社会产生强大压力。如2003 年某日本企业试图竞标中国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一份流传于互联网上的反对书在几天之内就征得了10 万个网民的签名,最后日方终未如愿。拿三大门户网站中的网易来说,其新闻主管曾不无抱怨地表示,网易已日益成为反日青年的大本营,任何涉及日本的话题都会 顺理成章地成为热点,都可能带来成千上万的跟帖。当然,这种情绪并不一定与真实的民意一致,不少人为了吸引眼球,更容易采取极端立场,类似于"文革"时期 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如果不作某种统计上的修正,就很可能会错误地传达某种重要信息。
  其二,可能导致虚假有害信息泛滥,破坏社会稳定。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成份的复杂性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非理 性,当然也包括人为的因素,再加上管理的漏洞及技术方面难于防范等原因,网上存在大量的虚假有害信息(包括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 。虚假有害信息欺骗公众,误导民意,影响极坏。在网上的很多讨论中,感性代替了理性,对对方给予以故意曲解对方意思、偷换概念等手段抨击和批判,论点满天 飞,但普遍缺乏论据和严格的论证。有的甚至散布谣言,妖言惑众,泄露国家机密。如2003 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就发生了假冒学者的政治签名事件,及在"非典"中散布谣言的事件等。在商业网站上,越来越多的"敏感话题"也开始出现,还有更加刺激的 话题――案件"真相"、"内幕"与"隐情",有的还相当耸人听闻。为了抵制虚假有害信息及极端自由化言论,国家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强化网络管理,如加强 电子公告服务的管理,采取上网实名制,督促网站自律及教育网民遵守宪法等法律,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严格限制BBS 的审批程序,加上网站对IP 地址的记录以及ISP 对电话连线的记录,这些还要拷贝并向有关机关提供,BBS 实际就成了露天浴池,作为政府则有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嫌疑,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对于拥有先进网络技术能轻易偷窥网民网络隐私的,则又另当别 论。
  其三,泛自由化言论可能危害中国文化安全。因网络强化个人自由主义(类似于绝对自由,实际上并不可能,这是因为 "网络身份证"的存在[ 10 ] ) 与全球化观点,使东西方文化充分交融,它既是个人自由充分表达的场所,也是政府加强意识控制,进行国际争夺的地方,还是各种反社会、反政府信息及可能破坏 社会稳定的恶意信息的发源地和存在地。如在2002年5 月到2003 年10 月,湖北人杜导斌先后在互联网上发表了26 篇《论颠覆政府是合法的》的文章,造成极坏影响。国外各种错误思潮也凭借网络载体涌入中国,同时也渗入各种暴力、色情、极端利己主义、封建迷信的文化。可 以说,网络为霸权主义国家利用高新技术的信息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与渗透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场所。美国总统布什就曾表示:"如果互联网以在其他国家发展 的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 11 ] 。从这里,人们不难看出美国企图利用互联网和平演变中国的用心。对此,笔者认为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对国内新闻网站连接境外新闻网站及登载境外新闻 的限制性规定,但仅此还不够,还应进行专门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来予以防范。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求是,2002,(22) .
[2 ] [美]乔治・H・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 ] [德]尤金. 哈马贝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4 ]陈绚. 亚洲国家面临的数字化鸿沟与数字化机遇[J].国际新闻界,2001,(6).
[5 ] [6 ] [8 ]张枚,张云等. 胡锦涛温家宝上网网络成熟拓宽民主新渠道[N].新华社,2004- 03-12.
[7 ]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 ]陈绚.国际网络―第五种权力[J ] . 国际新闻界,1999,(5).
[10 ]赵永忠.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1 ]石晓虎,司银涛. 中国和平崛起面临六大安全挑战[J].时事报告,2004,(5).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