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公民社会勃兴

作者:熊澄宇 来源:人民论坛

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是一个迅速成长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较高知识阶层占51.8%;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2.5%。这个阶层在未来的几年内即可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消费人群。

   互联网用户的这些人口统计学特征使他们成为中国社会值得关注的人群。这不仅因为他们所受教育水平使他们有很大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对社 会的发展和决策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因为这个社会群体的成长有助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素缺的一股力量――公民社会的形成。

  公民社会在我国社会结构中一直是一个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影响都非常有限的概念

   公民社会,又常常被称为"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在西方文明中它最初发展于19世纪初期,近年间,这个术语在西方学术界又重新风行 起来。所谓"市民社会"即"一个自治的社团网络,在共同关心的事物中将市民联合起来,并通过他们的存在本身或行动,能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

   公民社会又常常与公共领域联系起来,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前提。所谓"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 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它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 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

  简言之,公共领域是介于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一种社会力量,它往往依靠舆论的力量维护"公正、合理、正义"的原则。公民社会的存在,也即相当数量的有辨别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公民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有利条件。

  由于包括政治文化传统在内的诸多因素的限制,公民社会在我国社会结构中一直是一个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影响都非常有限的概念。这也是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之一。

   信息社会的到来为这种情况的改观提供了可能性。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公民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所获得信息量和即时度也都有了较大提高。简言之,公民对于社会事物的知情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如此,由于互联网的交互特征,各种公共论坛应运而生,公众有了对公共事物进行评论、交换意见、形成舆论的场所。

  随着知情能力和评论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决策过程的介入程度越来越高,而这种介入程度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公民在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就成为顺应民意的必然结果。

  网络助推公民社会勃兴

   公民社会的兴起与网络传媒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互联网有整合所有传统媒体的潜力,网络信息传播的迅捷度和可交互的特性又使得它具有其它媒体所无法代替的优势。互联网实际上形成了公民社会的助推器和公共意见的载体,各种公共论坛、社区和兴趣小组在网络上的兴起验证了这种结论。目前在我国,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正在网络空间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形成着。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勃兴。是积极引导、整合公共领域,还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必然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建构中利用合适的方式对公民社会进行引导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从管理向服务过渡,从服务向建构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网络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信息社会发展阶段,我们要综合考虑政府和公民两个主体,充分关注公众利益、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存在,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思路出发,顺势利导,推动中国现实社会向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社会转型。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