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触网全面提速

作者:张悦 来源:南方周末

全面提速

  8月1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党政官员,直面网络时代》。文章称互联网为"'堵不得'的信息渠道"。
  这篇文章发表在报纸第十版,该版还刊载另外两篇报道,《一位网民与市委书记的两次约见》、《宿迁干部集体"开博"》。
  前一篇报道说,今年6月,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和市长王鸿举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问计网友。市民杜术林给汪洋发了邮件,很快就接到署名为"汪洋"的回信。8月7日,他应汪洋邀请,走进市委办公厅。
  而在几年前,这可能是重大新闻――2003年初,担任深圳市市长的于幼军曾和《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作者"我为伊狂"见面,轰动一时。
  8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新浪开设博客,这是已知的最高级别官员开设的博客(正部级)。
  博客名称是《赵启正和他的几本书》,第一篇博客点击就过5000,接下来的几篇博文都有"不错的点击"。
  8月14日,他又写了一篇博客,向网友致意,按他的说法,开博主要是想了解读者对自己文章的评价,"于是有了在网上考察一下它们的想法"。
  面对众多留言,"老赵"对不能经常互动表示歉意,但"对网友的评论,我会阅读,会把感想和感谢长留心中"。
  现在,官员开博客也不再是新闻,《宿迁干部集体"开博"》称,自从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号召官员上网开博后,目前宿迁已有81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开设了个人博客。在宿迁之外,这一群体更多。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山西省吕梁市副市长成锡锋……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是厅级官员中开博的"典型",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们总觉得当官很有神秘感,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或者说盛气凌人,为什 么我们不做一些平易近人、容易跟群众沟通、容易跟下属单位进行友善沟通的事呢?为什么一定要用命令式的、教训式的方法去推行自己的思想和决策呢?"
  在他的博客中,大部分涉及卫生政策,这位副厅长还透露,自己也看了老徐(徐静蕾)的博客,觉得:"我有信心比她写得好。为什么不能写一些有血有肉的东西呢?源于生活又为更好地生活,源于工作又服务于工作,博客有什么不好呢?"
  目前,官员群体触网已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由底层官员到中高层官员,全面提速。一些省部级官员已将是否熟悉网络作为衡量下属开放与否的标志。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毫不掩饰自己对网络的重视,直言执政者应接受互联网的挑战。他鼓励湖南官员要学习好网络这一新兴媒体,他认为,作为一名执政者,只有不断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两会"期间,南方周末记者受邀到某省委书记驻地采访,在这位书记房中,最为醒目的是他特意从当地带到北京的电脑。那是一台跟随他多年的台式机。他对南 方周末记者表示,"我每天至少要上一小时网,了解舆情,不单上国内的新闻网站,国外的网站也经常上,比如说联合早报的网站关于中国的报道就比较客观深 入。"
  不久前,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和南方周末记者谈话时,也承认自己经常上网,而"黑砖窑"事件在网络发端之时,由于公务繁忙没能从网上及时了解,他要求山西省各部门今后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民意表达,提高在网络时代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达省部级官员视听的"网络民意直通车"此前在湖南已经开通,2006年底,湖南省委在互联网上发布16个问题,请全省民众为湖南发展献计献策。今年2月15日,张春贤又在湖南省政府网站红网的论坛用"张春贤"注册,发帖向红网网友拜年。
  南方周末高端访谈栏目中的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上网,而不是通过下属汇报网络舆情。
  
  观念革新

  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总结"黑砖窑"事件时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就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回应。"有一次,我起码打了十几个官员的电话,问他们'有没有看网上',都说没有。"
  前述某省委书记对本报记者表示:网络技术背后的理念就是自由、信息共享、平台化,它创造了紧密相连的全球平台,因此世界是平的。
  除了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进程,从网络了解和研判舆情也是近来官员触"网"的一大趋势。
  6月1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在第二届"安全发展"高层论坛上说:"凡是媒体、互联网曝光的安全事故,安监部门都有责任查清。"
  今年,重庆"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等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莫不通过网络发轫。另一方面,众多官员也在"网络事件"中采取了"合作"的姿态。
  在"钉子户"事件中备受压力的重庆市九龙坡区区委书记郑洪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互联网事件有一个认识适应过程,"钉子户"事件中,官员对于网络有一个从轻视、延误到震撼、被动介入的过程,其中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从SARS危机到松花江水污染,再到"黑砖窑"事件,政府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让人们看到,及时公开信息,才能争取工作的主动。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表 示,从到党校学习的年轻干部来看,他们的观念比较新,素质比较好,他们中的一些人用现代网络的方式搜集民情民意是个好事。谢春涛认为,博客这种方式,比市长热线效果更好,不会沦落为一个摆设。
  事实确实如此,官员触网、开博客,脱去了神秘的"面纱",虽然他们的博客可能不是用来处理政务工作的,但多数都超越了"私人"领域,和公众拉近了距离,双方关系也日趋平等。
  廖新波认为官员博客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并坚信还有级别更高的官员已经开通了博客,只是他们并不一定公开暴露身份。"我一定不是最高级的干部。"
  互联网中的舆情和言论毕竟是一种不规范的表达,对于一些相对不规范的表达,甚至被认为是虚假、不安全的信息如何处理?
  专家建议应采取更宽容的方式面对,高官触网提速现象本身也显示出他们中的很多人认可了包括网络在内的言路,言路需变得更畅通。但官员群体和网络的磨合正处于复杂的互动中,今后的表现值得关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