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治

来源:网络传播 转自:新华网

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丰富

基于一种互联互通的技术,互联网这个独特的公共平台,似乎为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天 然的土壤。人们喜欢这个平台的自由、个性与互动性,在这里发表意见,交流看法,提出建议,让人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民主体验。由此而形成的网上舆论、网上民 意,以其代表群体的分量,以其整体观点意见的直率、全面,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在越来越重视舆论影响力的社会里,在 滚滚向前的时代发展大潮中,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的重要舆论,受到从高层到基层、从官员到百姓的重视是必然的。而不跟上时代步伐,看不到互联网里的政治,不 理会网络舆论,则变得越来越不明智。

事实上,互联网政治开始发挥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作用。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舆论 场里,公众来到这里参政议政、指点江山、谈是论非,这种没有距离的交流,已大大开阔了公众自身的视野、拓宽了公众自身的思路、提升了公众自身的素质。从高 层到基层越来越多的的官员习惯于在这里听取民意,了解民情,擅于采纳网民的合理意见与建议,推动工作,正确决策,促进发展。更有不少官员直接在网上开博 客、在线交流。这些都是互联网政治呈现的良好民主生态与氛围。

的确,互联网政治是一个新生事物,与现实世界的民主政治相比,它似乎还存在一 个先天不足之疾。这便是虚假消息、谣言容易在这里迅速传播,也会出现一些干扰破坏,过于情绪化的舆论容易在这里滋生,等等。这不仅是对良性民主政治的一种 损害,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而,如何维护互联网政治的良好生态环境,推进互联网政治的健康发展,不断发挥互联网政治在推动国家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有益作 用,至为关键。

还应当看到,建设好互联网政治,也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丰富,同时,它所代表的群体也远没有涵盖我们的全部。只有对互联网政治有更全面的、客观的把握,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我们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它的发展。

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政治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密切联系。目前,我国网民已上亿人,而且数量还在迅猛增长,网民在网上言政议政成为网络上的主要现象之一。

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说,在国外,民众通过互联网,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参政议政,已是常事。开博客,或网上聊天,是当今各国政要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塑造个人形象,与民众增加互动,争取选民支持的新方式。

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实际上是行使民主权利。所谓互联网政治,其性质就是民主政治。这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开设了一个栏目,叫做"我有问题问总理",短短几天内,就吸引了12万网民竞相倾诉、提问、建言。"两会"期间,网民通过网络提出的问题,达几十万条。"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景象。

打开电脑,一些标题很引人注目:"总书记、总理也上网"、"省委书记发帖向网友拜 年"、"市委书记上网与市民谈心话发展",等等。总的情况是,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上网同民众沟通。通过网络,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够迅速地深入基层,听民 意,聚民智,加快决策科学化。互联网的发展为政务与党务公开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与手段,有关方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把需要公开的事项传递到多个城 市与村庄,以利于群众监督。

在我国,互联网政治还是新事物,对领导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党中央对此极为重视。

200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的专题学习内容,就是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2007年6月3日至4日召开的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做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大部署,其基本点是立足中国国情,重在建设和管理。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信息化 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反映了党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文化发展战略机遇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

这也要求各级部门认清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互联网政治带来的新政治生态

2007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和委员实名开博客,及时向民众传递信息,不少网民向他们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这是人大代表和政协 委员同广大民众联系的新方式。一位政协委员说,她将提案初稿发布博客,竟有数万人点击阅读,三百多人通过留言或邮件与她交流,使她的提案更完善。通过网络 与网民交流,已经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同民众联系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效率高。

一名普通公务员自建"万州反腐倡廉卫士"网站,短时间内浏览量超过10万。经该网"曝光"举报的万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区人事局局长贾在云,上任仅半个多月即被万州区纪委"双规"。(《重庆晨报》6月20日)

舆论反腐或是提供大众传媒来对腐败现象进行揭露,这样的做法,是否应该提倡,值得商榷的同时,也要求作为领导干部,要勇于接受网络的挑战,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的高度,因势利导地推进互联网政治的健康发展。

不可否认,现在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往往是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的,作为信息时代主要标志的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利用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也是很正常的。

尽管对于互联网能否影响中国政治的争论一直存在,但过去的争论大都是属于见智见仁的观点。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对中国五个城市的互联网用户仔细研究分析发现,百分之六十七的成人用户都承认互联网将给予人们 机会评论政府政策。此外,百分之七十多的用户认为,互联网允许人们表达他们的政治观点和了解政治。毫不奇怪,作为表达意见的论坛,互联网超过其它任何媒 体。

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主动顺应这个历史潮流,掌握主动,要把互联网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式,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适应互联网政治,要有新的思维,要创新工作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增加透明度,直面群众。互联网政治的特点之一,是民众与领导者直接公开地互动。我们有些领导者不习惯于面对面地同公众讨论问题,这是民主意识不强的表现。

当然,我们也要强调,应当理性对待互联网政治。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互联网政治的时候,要主动引导和加强管理,也要防止有人 利用互联网来散布谣言和不良信息,也要防止利用互联网来取得以往的"八分邮票"的负面作用,而且作为领导,也应该主动适应互联网政治带来的新的政治生态。

在发展互联网政治的同时,如何更好引导,加强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防止不文明行为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如何防范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破坏,从而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这也是公众与领导者、管理者的共同课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