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加油

作者:半岛peninsula   来源:一五一十部落
 
“八零后作家”是一个集体名词,和所有的集体名词一样,虽然拥有不同的个性,却往往被人视为一个整体。不过我敢说,“八零后作家”内部的个性差异其实不大,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被归为一类,比如郭敬明、张悦然、颜歌、孙睿等等,虽然风格不同,走的却都是纯文字路线。唯一的一个例外,恐怕就是韩寒。

韩寒的文字有多好,大家见仁见智,看法不一,这里只阐述我个人的观点。在湖南卫视的某电视节目里,他和陈丹青说“小说最重要的是文笔”,并且质疑巴金、冰心、老舍等人的文笔不佳,让人读不下去。或许真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韩寒忘了自己也是个写过小说的人。他的《三重门》我没有坚持看完,《像少年啦飞驰》更是彻底让我断绝了继续购买阅读韩寒小说的心。龙应台在杂文集《人在欧洲》中质疑西方对中国异议作家的态度,质问他们究竟看重的是作家本身的才华还是他们的政治立场。她认为西方对他们的推崇更多来源于政治上的考量。我认为韩寒的崛起有着相类似的过程,他的《三重门》从文学价值上来说很一般,但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就不同了:一个孤傲的退学少年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一部小说,等于狠狠抽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耳光,激发了整个社会对教育制度的批判。人们把他看成了一个反对教育制度的斗士,而不是一个写小说的天才作家。这或许就注定了,韩寒要走的道路和他将要接受的命运,将和郭敬明、孙睿之流截然不同。

韩寒自己或许也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他没有像郭敬明那样办《最小说》这种纯文学杂志,也没有加入作协,成为体制的一员。相反的,他去开了赛车,成为一名风光的车手,以写小说吸引眼球的他成功转型。

但与此同时他的“斗士”身份依然没有变,只是斗争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制度,而是把枪口对准了整个体制。他博客上的杂文成为了人们认识他的新标志,读者赞叹他文笔的犀利、喜爱他文章的锋芒、欣赏他桀骜不驯的性格。

其实这才是韩寒才华的真正体现。似乎大家已经渐渐淡忘,韩寒真正崭露头角的标志不是《三重门》而是杂文《杯中窥人》。五岳散人在天涯上发帖说“有些人的文字让人看见就有绝望的感觉”,说的就是韩寒的杂文。写杂文的人很多,有些人是纯愤青,有些人是不痛不痒地挠靴子,还有些人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都不靠谱。我觉得韩寒杂文最大的好处是杀人于无形的冷色幽默,这也是老作家峻青对他的评语。中国公认写杂文最好的人是鲁迅,他能做到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讽刺。而看韩寒的杂文,我能依稀看到鲁迅的文字风格:那种幽默不是肥皂剧装矫情,不是二人转演员抖包袱,而是骨子里的那份冷峻,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是不需要添油加醋的。

和菜头曾经写文章说“韩寒需要痛苦的转型”。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会不再年轻,当年的那个叛逆少年不会存在太久。郭敬明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早早办杂志,入体制,成为一个不问世事一心赚钱的商人。韩寒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开赛车,写博客,把文字当成消遣,而不是赖以生存的工具。在这一点上,他比郭敬明纯粹太多了。

目前来看,韩寒的转型是成功的。虽然他还会出小说,但人们越来越通过博客上的杂文去认可他。最近他好像得了一个“公民责任奖”(记不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足以证明人们不再把他当成一个叛逆的天才少年,而愿意在他身上添加更多的符号。其他的八零后作家赚钱的赚钱,出国的出国,唯有韩寒依靠文字做着最单纯但极高尚的工作,他是八零后作家里面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因此我才说,韩寒是唯一的例外。

不过正如韩寒在领奖时所说“他做的还很不够”一样,他不满足于他博客杂文的成功。这出戏唱得再好,也只有他一个主角。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和他一样在这个社会发声呐喊,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帖,为自己的杂志征稿。他声明,无论是否有名,一经录用就会给予全中国最高的稿费。这对于全中国所有热爱写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首先各个杂志社的专栏铺天盖地,新人很难有插足的机会;其次各个媒体发放稿费的时间和数额又极为飘忽不定,这让很多对写作怀有一腔热情的人不得不务实地考虑自己的吃饭问题。与此同时,他的杂志接受各种“稿件、小说、杂文、时评、散文、人物、新闻、记事、诗歌等等”,五岳散人说“这大概是最好的人写最好的稿子,最后是个文字的狂欢之地”。我真的很期待这样一本杂志的出现,毕竟这简单的两句话,目前大陆无人能做到。

可以想象,尽管柳斌杰同志早就强调了新闻改革的重要性,也承诺“逐步放开民间办报”,但自从我读了何清涟先生撰写的对中国传媒制度的研究报告以后,不禁冷汗直冒:韩寒的办刊之路绝对不会是一片坦途,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刁难与障碍。不过他能有勇气作出这样的努力,就证明他正在继续努力转型,继续推动社会的转型。任何事情,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也是令人欣慰的。回到那句著名的话,我们可以十年不将军,但无一日不拱卒。

韩寒,加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