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慕御:绿坝,官方舆论的滑铁卢?

作者:孙慕御  来源:北斗

相关资料:5月19日,工信部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下发了《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工信部软(2009)226号,下称226号文]。226号文规定:从今年7月1日 开始,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出厂时应预装“绿坝”软件;进口计算机在国内销售前应预装“绿坝”软件;“绿坝”软件应预装在计算机硬盘或随机光盘内, 且在恢复分区和恢复光盘中作为备份文件。

据称这套由政府免费提供的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为用户过滤掉不良互联网信息、控制上网时间、管理电脑游戏等功能,还可以查看上网记录,方便父母了解子女的上网情况,防止不良影响,可谓“用心良苦”。

师出无名

工信部,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部门突然下发了带有强制性的文件,因而闯入了公众的视野。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工信部的这个文件有什么依据呢?既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它的实施,工信部本身也没有强制要求企业遵守其规定的权力,分明的一纸空文,如果厂商确实受到了惩罚,对不起,在立法保证实施之前,这就是滥用权力。

当然,在这里我们永远不能排除一个“奇妙”规定之后紧跟着一个更加“奇妙”法规的可能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条规定本身就已经违法了。远的不说,去年出台的的《反垄断法》规定:

1、“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2、“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

3、“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
    联系上文,再考虑到网络爸爸等同类产品,我想这时候我完全可以大喊一声“我靠”来表达一下我内心的真实情感。

效率低下

即使不考虑上面的问题,强行推广绿坝也是一种无效率可言的方式,短短几天,绿坝软件已经几乎被民间技术爱好者破解,而且根据网友试用绿坝,得出绿坝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所宣称的功能,反而被发现有一些异常的秘密功能(相关链接http://www.cse.umich.edu/~jhalderm/pub/gd/)这不由得让人对这款软件的实际目的产生疑问。不知道这到底是“良苦用心”呢还是“别有用心”。

再退一步说,即使软件本身质量极佳,“不良信息”几乎完全屏蔽,但问题在于“不良信息”的需求是独立于“不良信息”的供给存在的。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需求产生的供给,看看雅虎中国和雅虎国际版的首页,在那些半裸美女图像上,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这个问题。

既然青少年对敏感话题的好奇心没有丝毫减弱,需求没变,只是在网络上获取不良内容的困难增加,供给减少。那么,他们就会转向其他相对易得的方式寻求满足,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也许只是我们可以预见到的较为轻微的后果了。

在这个基础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的国家,所谓“政府出资”(其实是税收)有的是比这更迫切的需求。单纯依靠过滤软件本身就是一种不太靠谱的办法,况且我们的绿坝软件压根连谱都不靠,4170万,还只是一年,作为一个纳税人,只有“草泥马”才能抚平我内心的波动。

民意沸腾

虽然官方制造民意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然而工信部这个直面信息化的网络社会并且没有多少经验的小部门还是做过了一些。“1836份有效问卷”得出的“90%好评”的“民意”在网民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甚至荒谬可笑(相关链接http://www.lssw365.org/

网络民意表现出强烈的质疑,而软件本身也已经几乎被民间技术爱好者破解。关键还不在于软件本身的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举措背后包含着政府意图控制互联网言论、限制信息的可能用意和以公共利益为借口侵犯私人权利的行为,已经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不能容忍的了。

强行安装的绿坝屏蔽了“不良信息”,但在“不良信息”的界定问题上,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看法,而由政府来界定“不良信息”的定义显然是对私人权利的侵犯。换句话说,表面上对绿坝的强烈反应,其实是对政府干预私人空间的强烈反对。

原因还是在于近30年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很多人在经济体系的解放和发展中赚了钱,人们,尤其是网民群体中的大部分,拥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恐惧,害怕别人把自己的财产抢夺过去,而且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尤其是害怕政府没收。于是建立私人权利的保障已经成为了近十年来国内对于政治权利的主要诉求。因此,政府行使权力强制在所有私人电脑中绑架式的安装绿坝软件无疑是得不到支持的。

沸腾的民意正是这样一种对私人权利诉求的极佳注脚,也是政府权力的一次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失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