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伍皓,旗帜鲜明地否定“网评员”

作者:黎明   来源:黎明:星空评论

黎 明


我就不信“网评员”说不得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先生,近日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互联网力量不断壮大,我希望顺势而为,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即每个部门都应该有人负责在网络上主动发布信息,及时解答问题。由于网络虚拟的特殊性,这方面更需要权威性建设,比如政府部门应该公开身份直接回应、直接解决问题,而不是暗中派一批人,用些虚拟网名在网络上发言“ 引导舆论导向”。

   伍皓先生说的“暗中派的一批人”,指的就是“传说中的网评员”,这一点毫无悬念。伍皓先生直接、明快地否定了网评员机制及其“工作成绩”,这也没有悬念。

   之所以有“传说中的网评员”一说,是因为“网评员”在网络语境中是个敏感话题,媒体言论对此也一直欲说还休。其实,这个新生事物刚出现的时候,地方媒体曾及时地将此当作“新成就”做了报道,或许是官方有人感觉到不太对劲的缘故,接下来就不让这个话题继续出现了。所以,当年我一句“虽然对全国人民做了报道,但这事还属于国家机密”的调侃,就能引发听众的哄堂大笑。

   可想而知,身为“宣传官”的官员,伍皓绝不会轻易坦露这个否定的态度。他在研究、总结网络宣传经验教训后,如果得出网评员机制“行之有效”或“利大于弊”的结论,则不会持这种观点。我们也可以相信,他在分析“网评员”之得失利弊时是严肃认真的。毕竟,对他来说,这是利于自己本职工作的“专业研究”,并且,他在官员团队中的确属于这个领域中出色的专家。

   伍皓先生是权威专家,是官员群中“公开否定网评员机制的第一人”。他在这个领域中展现出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远远领先于大部分官员——只是,这里的先进性和“正常网民”比较起来,还是落后了很多。

   曾有这么个“网事”:2005年间,凯迪网络打算集合十几个“意见领袖”做专栏,对这部分作者起了个名字就叫“网评员”。然而一得到官方网评员露头的消息,所有参与此事的人员都知道“网评员”这个名字势必大臭,于是急忙变了称呼,把自己的作者叫做“撰稿人”。

   有些网友至今都不相信真的存在网评员,而他们不相信的理由却是善意的——他们不相信官员会笨到“建立网评员队伍”的程度。几乎所有的非官方网民都对网评员机制嗤之以鼻,而几乎所有的官员都看好并小心翼翼地保护网评员。这里的“官民对立”势同水火、阵线森然。其实说白了就是这样:在最普通的绝大多数的网民眼中,对网评员寄予厚望的那些人,其思维或精神状态都处在正常范围之外。

   一个新生的行当或者职业、岗位,其“就业人员”尚未上岗就臭了街,这种情况罕见到似乎“奇迹”一般。我在记忆库中翻来拣去,如今仅发现一例个案——这个奇迹就是“网评员”创造的。

 
   这里,我不必论述官方网评组织的合法性等大事。网评员并非在“敌占区”活动,却具有“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把个“高尚职业”做得贼头贼脑,仅此一项事迹就已经荒唐到家了。初衷是为了“得人心”吧?跟贼一样偷偷摸摸的就能“得人心”,究竟怎么想的?

   是为了“维护良好形象”吧?派出人员冒充普通网民,伪造“网络民意”,这能得个什么形象,难道真的不知道吗?

   一方面对网评员个人素质不放心,担心个人言行与政府形象分割不清,所以随时准备不承认网评员言论;另一方面,在连同“正面言论”也不能承认的情况下,却指望派出的“假面人”能给官方带来绚丽的光环、真实的荣誉——说这都不算傻,那世上就没傻子啦!

   所有的网评员,都没有在自家地盘战斗的必要,因为披露“负面信息”或维权的网友不敢在本地区、本系统的网站上发帖,即使发了帖也会被封杀,所以在官员辖区内网评员基本没有使用价值。出于同一原因,一旦“有事”,某地、某部门的网评员则和全国网民对阵,一经交火顿显素质悬殊、实力悬殊,非但没有成果,反而火上浇油,给“本辖区”招来更难招架的“炮火”。

   伍皓先生经过精心研究,和绝大多数的网民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他看出网评员机制和“ 权威性建设”背道而驰,只要网评员机制存在,由该机制造就的荒唐现象便无法消除。伍皓先生满怀自信勇闯网阵,为“网评员”走出难堪境地起到了表率作用,所提出的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或可彻底终结荒唐的网评员机制。

   比网评员机制更荒唐的是不让说网评员。你谁谁谁呀?你功高盖世、权倾天下、圣明无比、凌驾于全人类么?连个脸儿都不敢露,你牛的毫无道理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