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记者悄然走来:用博客报道现状传播真相, 展现普通公众观察生活的新视角

作者:陈媛媛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媛媛

  提起“公民记者”这个概念,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但说到网络报料者,人们就不再陌生。

  从“史上最牛钉子户”到“厦门PX事件”,再到“黄冈毁林事件”,网友通过在自己博客发文的方式传播信息、言论,影响着舆论。这些将自己所见、说闻、所感提供给公众的网民,近年来被冠以“公民记者”的头衔。

  网络时代,作为普通的公众如何发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公民记者”?怎样成为一个环境“公民记者”?成为一个环境“公民记者”需要学习和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从今年5月起,自然之友开始每个月做一期“公民记者培训”,想要让那些关注环境的公民,成为有能力报道环境现状、传播环境真相的“记者 ”。

  何谓“公民记者”?

  非专业化新闻传播者或公民新闻的提供者

  2008年,对在广东省深圳市打工的李清平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打工仔迅速成为网络上小有名气的环保斗士。这一切还得从2008年5月李清平在回湖北老家探亲时的意外发现说起。

  在湖北省红安县与武汉市交界处的木兰湖畔,有人正在大规模毁林砍树,砍掉天然生态林种上速生林,一些山头天然林已经完全被铲平。这让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李清平非常气愤,随即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和媒体反映了此事,但一直未得到重视。

  李清平感觉事不宜迟,再拖下去树就全砍没了。于是,他打电话向远在美国的同学求助。同学建议他“发帖子到网上去,这样来得快一点”。于是,李清平在博客上发表了《请紧急制止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李家畈村大举破坏天然林》的一系列博文。

  他的视频和博文被多家网站转载,很多网友跟贴痛批这种剃头式的毁林行为,同时积极加入到毁林事件的调查中。网上不断汇聚的民意引起了湖北省和黄冈市有关部门的重视。

  李清平说:“信息时代的好处就是全民参与,你有什么声音都可以发出来,我这次是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事情在网上曝光以后,可以让更多人从网上知道这个消息。黄冈市政府在网上发了两个通告,也等于自己把真相在网络上摊出来了,让广大网民看个一清二楚。”

  李清平通过发布在自己博客上的方式传播信息,已经具备了一个“公民记者”的雏形,他也凭着这一系列博文获得SEE・TNC生态奖之环境报道奖。

  在Web2.0的时代,博客变成了一个自主媒体,一旦网民通过自己博客把报道发表出来,实际上信息就已经进入到公众的视野。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网民最先看到常常是“公民记者”的报道。它不仅提供了很多线索,而且有很多还是连续性、多角度、内容丰富而且带有各种画面的实时报道。

  近年来,“公民记者”揭发社会弊端、挖掘幕后真相,为大众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一些大众媒体将这些网友发布的消息冠以“网友曝”刊登在报纸上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2006年12月1日,《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打出了“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来发布新闻”的口号,推出“QQ记者”公民报道专栏。2007年1月18日,这家报社开设了全新的《城事・e闻》版——网友播报。

  另外,一些现在或曾经是大众媒体的记者也加入到“公民记者”的行列中来,开了一批评论性博客,或者对自己关注的一些事件做后续报道。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原新华社记者马晓霖创办的国内首家以真实姓名注册和发布网络信息的博客网站——博客联合社区。

  上世纪9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公民新闻”在我国还处于兴起阶段,目前无论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抑或直接参与实践者,对“公民记者”的定义,始终未有一个定论或权威解释。

  因为采访了重庆著名的“钉子户”,周曙光被称为中国的第一个“公民记者”。对于何谓“公民记者”,周曙光认为:“‘公民记者’就是以老百姓的身份,在公民和公民的对话过程中去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他(她)在事件中就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目前,大多数人还是把非专业化新闻传播者或公民新闻的提供者统称作“公民记者”。

  专业化还是非专业化报道?

  “用接近专业化的报道方式会更好”

  2007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推出了公民新闻网站iReport。2008年10月,iReport上用户名为Johntw 的“公民记者”发布了一则苹果CEO乔布斯心脏病发作的新闻,这则报道在纳斯达克卷起了一场小型风暴,造成苹果股价大跌。事后查实,这是一条虚假新闻。

  今年4月24日,陕西省洋县在汉中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网民“老虎庙”博文为虚假新闻。

  在人们竞相展望社会即将进入一个人人皆有可能成为记者的时候,也不免对更多的缺乏专业训练的准“公民记者”闯入这个领域的前景心存疑虑。

  对“公民记者”到底应该做专业化还是非专业化报道,国内目前争议较大。有一种观点认为,博文发布者“老虎庙”如果具备一个记者的素养,通过多种方式核实事件事实性的话,必然可以避免被一面之词左右,使“假新闻”胎死腹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公民记者”是透过网络对身边发生的事进行报道,发表的是一家之言,报道有很多的局限性,没有办法继续深入,向读者展现更加完整的事件全貌。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公民报道如果涉及到一些冲突性很强的、对人和事会产生很重大影响的一些尖锐内容,或者是‘公民记者’要与大众媒体展开某种竞争时,‘公民记者’用接近专业化的报道方式会更好。”

  马军提出,“公民记者”在报道中应体现分工合作和集体智慧。分工合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民记者”用手机拍了现场,传给大众媒体,由专业记者去核实新闻的真实性,让“公民记者”的报道变成整个大众媒体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公民记者”之间分工合作,利用各自长处,把缺失的信息补上,这种分工合作不仅对“公民记者”进行比较真实、深刻、全面的报道有利,还对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事实有好处。

  “发生一个事件,每个人的视角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个人可以去编辑,像周曙光不去现场,他整合了很多网络上的报道,使报道更加全面、真实、公正。”网络杂志《@民间》编辑郝璐莉认为,周曙光采集网络线索的方法值得“公民记者”学习。

  针对如何提高“公民记者”公信力的问题,马军认为,“公民记者”在调研时应根据命题的内容,展开案头研究和实地调查。在案头研究中应包括收集公众数据、熟悉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法规、形成一些初步方案;在实地调查当中通过问卷、访问、观察和实测获取第一手资料,弥补资料的空白,掌握一些最新的变化,与案头的研究进行一个对比和对照。

  他认为,在分析材料阶段,“公民记者”要尽可能多地引用专业期刊、专著的观点,并注意保留脚注,支撑得出的结论。最后,经过整理和归纳总结,得出一个符合逻辑性的结论。有了以上步骤,撰写出的报告才经得住检验。

  怎样做一名“公民记者”?

  “可以利用博客形成一个圈,在这个圈子里面,既可以培养自己的才能,又可以推广自己的东西”

  “环保民间组织(以下简称NGO)的从业人员应该成为‘公民记者’。”自然之友传播与公关部主管易懿敏认为,环保NGO的从业人员跟社会基层还有社区接触比较多,他们能够发现更多来自于基层和社区的信息。另外,环保NGO一般有一个比较集中的议题,环保NGO的从业人员有自己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应该促使他把所见、所感的东西让更多的人知道。

  易懿敏说,环保NGO的从业人员和“公民记者”可以很好地结合,两者是可以互相推进的关系。而且,当环保NGO的从业人员发现一些问题并做了观察和报道的时候,媒体更愿意采纳。

  互联网时代,做一名环境“公民记者”看似十分容易,开博客只需要两三分钟的时间。但是搜狐绿色频道编辑苏苏提醒有意成为环境“公民记者”的网友,现在有几十万的博客,如果没有很好的渠道进行推广,即便是写了很好的东西也不一定能有很多人会看到,最多是链接朋友之间的阅读。

  她认为,环境“公民记者”应加强与网站编辑的沟通,有了好的博文可以请编辑在醒目的位置去推,或放在某一个专题内。一篇好的博文有了重要的位置去推,一天或者一小时内博客点击率就可以达到上万甚至几十万。有这么多人关注并形成影响,将吸引更多的环境“公民记者”参与后期的报道或是跟踪。

  《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认为,环境“公民记者”可以利用博客形成一个圈。环保NGO的志愿者把自己的东西往博客上贴的同时,就会自动进入这个圈子,这个圈子等于成为一个集中的平台,大家活动的消息既有私密性又有开放性。他说,博客圈子更符合未来的潮流。在这个圈子里面,既可以培养自己的才能,又可以推广自己的东西。


                       网民眼中的“公民记者”

  “我们说的‘公民记者’,应该是我有采访的能力、意愿,然后我有写作的意愿,而且对公众事务很关心的人。”

  ——网民赵小剑

  “‘公民记者’常常以个人身份,出于对公共利益的关心,通过网络客观而又公正地予以报道、披露。”
  ——网民闫立秀

  “作为普通人的博客或市民,一般来说,从专业能力到可调配的资源,与真正的记者相比,大概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和荷枪实弹的大兵之间的区别,可受过一些训练的博客或市民呢,是否会升级到民兵的级别?”

  ——网民herockpost

  “传统媒体的言论封闭,就是新媒体的巨大机会。民意、民声像流水是活的,这里容不下,就往他处流……”

  ——博联社总裁马晓霖

   “‘公民记者’还是需要全民的参与,关键是要一个好的机制去让他们参与,鼓励他们参与。并且这样的机制还必须尽可能排除一些不良的参与者或言论。”

  ——网民小飞

  “网上曝出的新闻都是许多网友自发率先披露的,有的人还自费亲去实地取证。这些‘公民记者’不跟风,敢讲真话,是值得肯定的!”

  ——网民吕梁小子

   “缺乏监督和没有约束的权力非常危险,极容易产生腐败,这是一条真理。‘公民记者’的年代来了!一切喜欢阴暗、腐败的人末日也到了!”

  ——网民言无不尽

  “公民自发调查,政府不必惊诧!公民意识的觉醒必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则是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

  ——网民子乐

   “与其质疑‘公民记者’是否可行,不如培养自己的媒体和资讯素养。这样在我们接受专业机构生产的新闻或公民记者提供的新闻的时候,能够不迷信媒体品牌或看似独家的重大消息和跟踪报道,而是注意到信息中的重点,例如消息来源、资料正确性、是否可被验证等。”

  ——网民Portnoy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