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如何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

作者:华清  来源:学习时报  转自:选举与治理
 
 (作者系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一局副局长)
 
 习近平同志3月1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在当前舆论形势、舆论格局和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比较多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快速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能力是提高同媒体打交道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做得好不好,能否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让媒体和人民群众满意,关乎事件本身的妥善处置能否顺利进行、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通过反思和总结近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我初步体会,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至少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方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后,各地各部门制定了若干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具体预案,在制定这些预案时,应同时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预案,将其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预案中首要的应明确事件发生后新闻发布工作的负责单位。然后要明确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原则、要求、程序,以及发布人、发布内容、发布对象、发布方式、发布地点等等。预案制订后要进行适当演练,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和实际效果进行完善。实践证明,有没有一个适合各地各部门各自特点的、操作性强的预案,新闻发布的效果大为不一样。

  (二)开展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培训。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普遍缺乏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发布事件信息,正确面对媒体狂轰滥炸的经验。在目前信息传播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一课是必须补上的。近几年来,国务院新闻办和各地各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闻发布培训;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将这一课程或多或少地纳入了教学安排;有关院校和培训机构也开展了各种各样培训;各地各部门还把这一课安排到中心组学习中。总之,没有接受过培训的领导干部,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培训,只有通过基本知识、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的学习,掌握了相关规范、操作程序、实战技巧、注意的问题等,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

  (三)同时考虑、同时安排和同时部署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十分关键的一步就是,一定要在新闻发布工作上做到“三同时”,即在负责事件处置的指挥机构(如总指挥部、指挥部、领导小组、协调小组、部际联席会议等)中指定一位领导同志专门负责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设立专门的新闻发布工作机构(如新闻组、新闻发布组、新闻指挥部等),建立专门的新闻发布工作机制,立即迅速研究部署和督促落实新闻发布工作。如2008年1月下旬国务院成立的处置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指挥部中就专门成立了新闻指挥部,由有关部门组成了一个工作班子,并迅速形成工作机制;除了总指挥部及时开展新闻发布外,新闻指挥部还多次向中央10多个部门和10多个省区市发出了及时准确发布事件信息的通知要求。

  (四)第一时间设立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设立新闻中心、第一时间召开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这是非常宝贵的“三个第一时间”的经验总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和公众都十分关注,人们焦急地等待、迫切地想了解事件的真相,包括原因、伤亡情况、政府紧急应对措施、公众需防范的措施等。媒体在这个时候最想知道的是向谁、到哪里去获取这样权威的信息。因此,政府要以最快的速度设立新闻发言人、新闻中心,并把联系新闻发言人和新闻中心的电话以及新闻中心的地址,特别是第一场新闻发布会的通知,通过各种方式广而告之。这样,就不仅可以把权威可靠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告知媒体和公众,而且还可以把媒体尽可能吸引到政府权威的新闻发布渠道中,达到以大道消息堵小道消息的作用。第一场新闻发布主要是发布事件最简要的、初步的、截至当时已掌握的信息,随后做好后续发布,连续举行若干场新闻发布,不断发布最新进展。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新闻办5月13日下午4时就举行首场发布会,介绍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情况,之后连续举办20多场,前后共举办30多场,创下了我国政府就突发事件举办新闻发布最快最多最密的历史纪录。

  (五)做好媒体记者采访服务工作。新闻发布工作机构要建立境内外媒体记者采访服务工作机制,为记者的采访报道提供便利,特别是提供信息,把管理融于服务中。一是确定记者现场采访范围。允不允许记者进入现场,何时允许、何时不允许,什么地方允许、什么地方不允许,哪些记者允许、哪些记者不允许等等,要迅速研究决定并视情及时调整,同时要向记者们解释清楚原因,取得记者的理解。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不影响抢救、抢险,不涉及个人隐私,能保证记者安全等,原则上都要允许或允许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记者进现场采访拍摄。二是安排专人及时受理记者采访申请和问询,并及时回应。可采取发布会、吹风会、集体采访、个别采访、书面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回复、散发新闻稿、在网站登载新闻稿等方式回应记者关切。一时难以回答或提供信息的,要向记者解释清楚。三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提供的信息万万不能出现基本事实和数字错误,要明确由谁负责签发向记者们发布和提供的信息,由谁负责批准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同时,要明确无发布任务部门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就事件情况及处置工作接受记者采访,以避免说法不一造成信息混乱;负责发布的工作部门应及时把发布的内容和口径向负责处置事件的其他工作部门通报。四是注意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组织新闻发布。通讯社、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境内境外媒体等,采访和报道特点有所不同。要针对媒体的不同,根据事件性质和特点,研究选择不同的发布方式、发布时间、发布地点等。如国新办举办介绍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布会时,就特地加上了中央电台直播,以便满足电台采访需求,同时在灾区断电断路情况下,发挥电台独特的传播作用。特别是对于网络媒体,要充分发挥和借用其容量大、传播快、互动性强、多媒体综合的优势,在发布信息时要尽可能安排网络直播。五是尽可能提供多语言服务。在有外国记者的情况外,要尽可能提供相关语种服务,防止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出现硬伤。

  (六)全程开展舆情分析研判工作。从处置事件开始,要建立专门的舆情工作队伍,跟踪、搜集、分析、研判、通报境内外媒体报道事件的情况和舆论动向,并提出新闻发布方面的建议,供上级和有关部门研究策划新闻发布时参考使用,以加强发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解疑答惑、澄清事实、纠正媒体报道中的错误。

  (作者系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一局副局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