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与Google的价值观

Google显然对它在中国的遭遇不甚习惯,因为他们习惯于通过技术解决问题,这个一直行之有效的策略在中国却失效了——通过技术修改、屏蔽搜索结果,又直接违反了他们不干涉搜索结果的最高戒律。

 

好在,在美国大本营,他们的发展仍然顺风顺水。他们已有能力向当时互联网的专制君主微软公司发起挑战。全球范围内,Google时代来临了。

 

此前,微软靠垄断操作系统、捆绑软件等策略,已经建立起来自己在桌面电脑系统的绝对统治地位,并向互联网领域逐步渗透。

 

那时,无论是雅虎还是微软,共同的信念都是"让用户更多地停留在自己网站"。因为停留的时间越长,看到广告的几率就越大,网站的盈利可能就随之增加。作为这一策略的体现,雅虎走向门户战略,微软则从电子邮件入手。它耗资5亿美元,收购了世界第一的Hotmail免费电子邮件系统,作为自己互联网战略的前沿阵地。

 

Google则在2004年推出了革命性的Gmail,相对于微软hotmail可怜的2M容量,Gmail设定初始容量为1GGoogle许诺,用户从此不用再删除任何一封邮件。

 

GmailHotmailGoogle对微软亮出的第一剑。尽管此前双方在在线广告、网上社区等方面有过小摩擦,但以主力产品对标志产品的正面对撞,这是第一次。

 

在今天看起来,Gmail无疑大获全胜。Google强大的运算能力保证了Gmail的容量和搜索速度,一贯的简洁广告也与Gmail无缝结合,使这个产品在赢得声誉的同时也获得利润。尽管Hotmail随后也升级到250M,但大势已去,电子邮件领域已经是Gmail的天下。

 

2004819日,Google 正式上市,发行价85美元,收盘即涨到100美元。首日募集资金16.7亿美元。随着上市,Google也按规定公布了自己的财务报表,这令微软、雅虎等巨头大吃一惊,他们终于发现,互联网真正的金矿是搜索。

 

Google把他们甩得太远了。在微软、雅虎沉迷在门户网站的迷梦中时,Google用它赚来的每一分钱扩展自己的运算能力,再以强大的运算能力索引网页,提高用户的搜索体验与广告投放的相关度。

 

微软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差距。他们仍然用擅长的"模仿-降价"甚至免费策略来打击对手。2004年秋,微软悄悄准备了自己的搜索引擎测试版,并索引了50亿个互联网页面,—此前不久Google刚刚宣布,他们索引了40亿个页面。微软准备把自己的搜索引擎索引数量作为一条爆炸性新闻抛出,给消费者造成"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印象。就在他们准备发布新闻时,Google宣布,他们索引的页面数量翻了一番,达到80亿个。面红耳赤的微软意识到自己碰到了真正的对手。

 

统治了IT9年的比尔·盖茨实际上较早时候已经意识到了Google的威胁。当他无意间浏览Google的招聘页面时,发现他们很多职位的招聘要求与微软一模一样,而Google当时并无操作系统产品。盖茨担心战场可能不止在搜索领域爆发,他给微软高层发出警告邮件,提醒他们"注意这些人,他们可能正在开发和我们相抗衡的东西"。

 

但盖茨不明白Google想做什么。后者在上市前后发布了图片管理软件、高清晰度卫星地图导航和电子邮件等服务,这些东西不会威胁到微软的操作系统王国,但却确凿无疑地降低了人们对微软产品的需求。

 

Google奇特的企业文化中,Google推出了Klingon(克林贡语,美国一部科幻连续剧中发明的语言),成为 72 种语言界面之一。这或许是个玩笑,但其含义却不言而喻:只要有文明的地方,就会有Google

 

这群玩心不减的程序员,在愚人节时严肃地推出了一个专版,介绍Google的搜索结果是如何依靠一大堆鸽子来挑选的。

 

在这些无伤大雅玩笑的背后,是Google员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而GoogleAdWords 进行的重大改进,不仅对Google的影响巨大,对整个互联网业的经营模式都影响深远。

 

GoogleAdwords(也称为"赞助商链接",中文俗称"Google右侧广告")中加入了新的每次点击费用定价模式。据搜索引擎工程师郝培强介绍,此前的互联网广告,以Doubleclick为巨头,它占据了20多个亿的份额。老网民应当记得,21世纪初的互联网上,满屏都是一块块的广告,还有各种变着花样强制弹出的广告。打开一个网站,处处都是陷阱。

 

"膏药广告,需要的人才不反感。"郝培强说。而Google的广告和搜索有着联系,无论是搜索框内,还是Gmail的每份邮件旁边,或者是一些网站申请的Google Adsense广告服务,所有的广告都是跟随相关内容的关键字出现的,因此Google的广告,可以容纳无限多的内容,从而也缓解了不必要的竞争。"这样的理念创新,解放了购买力,即便是卖镰刀的,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了。"

 

这种改进,为广告客户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计算方式和付费方式,Google的广告收益猛升。2007年上半年,Google来自于美国的广告收入约为39.8亿美元,而美国互联网广告署预计彼时美国网络广告市场总营收为99.9亿美元,近半壁江山已在掌握。

 

今天看来,Google的战略已经清晰可辨。国内资深搜索引擎技术人员霍炬曾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Google的战略:

 

如果说互联网是高速公路,Google的盈利策略就是在高速公路边上竖广告牌。看到广告牌的车越多,Google的盈利能力就越强。所以,Google的企业战略有两点,一是让更多的车开到这条路上来,二是让车流尽量地快,越快,看到广告牌的车就越多。反过来,这样又降低了广告主投放广告的费用。

 

我们可以拓展这个比喻:Google所做的,其实类似于出售地图。这可以让高速路上的车最有效率地驶向目的地;同时,Google在路边投放的广告,与司机要去的地方有高度相关性,比如,搜索美国大学,Google就会在页面右边投放留学中介和英语学习的广告;搜索阿凡达,则投放影院广告。

 

可以看出,信息不受限制、不被修改地高效流动,并不仅仅是Google的道德要求,更是其企业生存的命脉。因为这维系着它的广告质量、客户数量。这也与以微软为代表的传统IT公司不同。传统IT公司以占有客户信息为手段,因为这样可以培养起客户的路径依赖,从而保证稳定可靠的收入。相对于这种专制,自由不仅仅是Google的道德追求,更是赖以生存的基因。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