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参与的网络依赖症――贺卫方答《南都周刊》问

来源:南都周刊 转自:贺卫方的博唠阁
...

大家何以过多地依赖互联网

南都周刊: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发达,互联网上面传达的民意也慢慢受到了重视。假如我们只有互联网或者是民间的通讯工具这样一些相对分散的,不成体制的方式,是不是远远不够、甚至说明恰恰是正规体制的不完善?

贺卫方:当然,互联网这种民意的显示机制是空前的。过去我们没有过这种比较直接能够显示民意的途径。现在我觉得它至少是一个最接近于直接民意现实的重要途径。

但是互联网也有互联网的问题,比如说这种民意只是来自社会的部分成员。 可以说直到今天能够上网的人仍然是社会中的少部分成员。你很难想象,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上网,他们根本没有机会上网。所以网上的民意不一定真正代表这个国家 所有人的真实感受。你要深入地了解所有社会成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仅仅通过互联网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也许可以说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的。但是互联网有它的 缺陷这一点是应该承认的。

第二个方面,媒体类型现在呈现出不合理的两极化。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互 联网承载了这么大的显示民意的功能。大家平常都还是看传统的报纸。英国人看《卫报》,德国人看《明镜》,美国人看《纽约时报》,他们觉得这已经显示了不同 的观点,而且是比较规范和成熟的,只有在我们这儿,大家这么多地依赖互联网,觉得互联网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情绪的宣泄。所以有时候在我看来不是一种健全 的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

南都周刊:当恰当的渠道和途径不够畅通的时候,互联网等诸种民间形式的优势体现到了极致,但是也出现了您所说的这种种弊端和局限。

贺卫方:是的,我们的社会在面对公共事件、某种社会危机的时候,需要有 一种大致上被认为在程序上是非常正当的方式来解决危机。单靠互联网等民间途径,它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甚至由于正当途径受阻而表现出来的另外一种情绪,就 是消极和不够理性的。比如说,按照目前的司法模式,很多案件在网上引起大量争议,是由于人们不相信它的结果是公正的,这个时候就容易表现得情绪化。我们必 须要采取一种更加被社会成员认可、更加透明、公正的程序来化解危机、解决问题。

比如说黄静事件,人们会不会相信,湘潭市的公安部门甚至法院最后作出的 决定是公正的。有时候就难免瓜田李下的效应。河北省的聂树斌案件也是前年报道出来的被认为是误判死刑的案件,最终得出结论的,居然还是河北省当地的有关部 门。所有这些案例,都凸现了目前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的重大缺陷。这种欠缺,最终还是应当由这个体制的改革来解决,而不是靠互联网,靠民意,靠群情激奋来解 决,毕竟被披露出来的,并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事情的公正解决,需要依赖牢固、正当的途径和体制来保证。

我们现在所谓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整个国家的管理完全陷于一种割据当中。对一些重大事件没有办法给人们一个令人满意的交代,你做错了人们愤怒,你做对了人们也愤怒。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