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 Sense

来源:http://openguet.spaces.live.com/Blog/cns!C7612630AF92C155!420.entry

为了恢复已经大大退步的英语能力,这段时间决定重新开写自己的英文blog。我的英文博客建立在Opera社区上,一个真正的全球村。可惜的是,这个全球村在07年的时候就被中国特色的局域网给抄了后路,从此我也没有再往上面写东西了。可怜的Opera社区,它在运动会期间的恢复让人看到亮光,但完成之后就重新被盯上了 ...

当然,我今天谈的不是Opera社区,而是想完成一个我很早前就想做的推导:长城的阻挡能达到多大的效果?很多人会争辩自己能够使用代理,但是核心用户无法代表全体用户,我们应该看到 big picture。不管怎么样,推导的过程总是有思维的乐趣,不是吗?

好吧,现在开始我们来一步步推导,看看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前提设定: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我们暂且分为两拨人:(1)熟悉互联网技术、知道如何越墙的人(以下简称技术者),他们占全体网民的1%;(2)大众网民,没有过多的互联网技术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越墙(以下简称大众者),他们占全体网民的99%。

你可以对技术者只占据的1%比例进行任意争辩,但我要提醒一下,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的大部分网民是集中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二三级城市与广大的 ―― 农村与城乡结合部。

假设一个网站,原先它可以被访问,并且其国内访问者的比例也是技术者1%,大众者99%。

电闪雷鸣,长城筑起!
好的,现在长城起来了,我们看看它对两个访问者群体的影响:

1、大众者:基本不懂得如何重新访问,但是有大约2%的人想办法找到了门路。
2、技术者:知道如何重新访问。

按照这样的比例来算,我们认为长城阻挡之后,这个网站至少损失了97%的原有国内流量。也就是说,这个网站的每100个原有用户里面,有97个不知道如何继续访问,只剩下3个知道。请注意,这3个人仅仅是知道如何越墙,知道如何某事做不代表就一定会做某事,我下面解释:

继续流失
剩下的3个人,只是理论上知道如何越墙继续访问,但是决定他们是否会继续访问还个更重要的因素。前面说了,因为越墙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时间成本等等)与负 担,这个网站的被访问愿望会大大降低。这个道理就像同样一本书,如果它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床头边上或者塞在柜子下面,这两个位置上书被翻阅的概率是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获取一个东西的容易程度,能极大影响这个东西的被使用率。因为潜意识中对繁琐操作的反感,用户会逐渐倾向于选择其他未被阻挡的同类型 网站。因此,现在关键的问题来了:网站的特质决定了它能否继续留住这3个用户。那什么是网站的特质呢?

从我的角度来说,网站的特质可以分 为简单的两类:资料型与应用型。资料型就是类似Wiki、FT中文网这样,汇集、提供大量的资讯与信息,被人极度需要并且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者。应用型则 是提供某种在线服务,比如Blog、SNS、游戏等应用,这类网站的同类型网站多,可替代性强。好了,看到这里你就知道这两类网站的不同命运了。

资料型网站,因为其不可替代性,即使麻烦也要上,3个人里面最终只有0.5个人放弃,剩下2.5个人继续访问。应用型网站,因为其高度可替代性(尤其是国内克隆版的替代作用),这时候繁琐就成了最大的敌人,3个人里面有2个人放弃了,只剩下1个人继续访问。

结论
长城的阻挡不是完全有效的,穿越不是技术难题。但从总体效果来说,长城是非常有效的,数据说话:

资料型网站,将损失来自国内97.5%的访问量;应用型网站,则将损失来自国内99%的访问量。

剩下的能访问的小数点部分,他们不管如何都能找到门路,长城对他们是始终无效的,但这个群体太小所以微不足道。一句话,作为一个面向全体的工程,其成功率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相信已经实现了其初步的设计目标,从项目角度来说长城是成功的。

当然了,这次推论的很多数据都是我临时取值的,非常不严谨,比如技术者与大众者的比例问题,限于我所能获得的数据这可能会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不过,推理的过程总是乐趣的,不是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