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现象”是生是死谁说了算

作者:杨海东  来源:中国网

昨天,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的明星们刚露脸,记者们扑上去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山寨现象”。政协委员倪萍表示应从法律上和行政上采取手段,立法封杀“山寨现象”,同时从舆论上给予制止。(3月4日 新京报)

原本有些江湖气的“山寨”一词,现如今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衍化成为一种“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有人喊封杀,有人说要宽容。“山寨现象”何以来到“生死天平”上苦苦挣扎呢?那是因为,一方面,“山寨”是假冒、抄袭的代名词,有违“正人君子”作风,损害到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形象;另一方面,“山寨”又是非主流的代名词,拥有文化特性,属于文化范畴。事实上,“山寨现象”无论从经济现象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现象的角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山寨”源于“手机”,而后出现了“山寨数码相机”、“山寨液晶彩电”、“山寨笔记本电脑”、“山寨汽车”等等,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局限在了似曾相识的外观性能,及低廉的价格上,而忽视了其背后,暴露出了长期以来众多贸易垄断行为,如技术垄断、价格垄断、市场垄断,导致了受众的被动选择,甚至无从选择。受众大有“有苦难述”的隐痛。正是一系列“山寨”以公开的技术和自有技术为支撑,生产出质量堪比“真品”的产品,才使得受众“豁然开朗”,有了选择的“自由”,也促使了那些“真品”的价格回归现实。

受众接受了“山寨”,价值体系“拨乱反正”,价值被重新定位的同时,“山寨”也从经济现象“升华”为一种文化认同,遂而出现“山寨电影”、“山寨明星”、“山寨春晚”等文化现象。这是受众又一次突围“文化垄断”,展示平民风采的具体表现。草根平民的这种“俗文化”心理渴求,在“山寨”中找到了归宿,也在“山寨”中得以抒发。

“山寨现象”来到生死线,不能不说是草根平民长期遭轻视的“后果”。在经济领域,草根平民是“弱势群体”;在文化领域,草根平民是“弱智群体”。“山寨现象”招来“杀身之祸”,恰恰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天平的“倾向性”。

要知道,草根平民的意愿是社会前进的方向。“山寨现象”不仅反映出了草根平民的消费需求现状,更反映出了草根平民的文化心理渴求现状。我们要正视诸如“山寨现象”之类的草根现象,不要动不动来个“追杀告示”,它们的生死该由草根平民自己作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