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消息是封不住的

作者:王攀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转自:网易
 
4月23日起,吉林化纤厂近千人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毒”症状。事情发生后,“中毒”者一直希望知晓“毒空气”真相,他们向媒体报料、到政府上访,但始终未能得到明确信息。这让他们更加猜疑和恐惧。他们不停地在网上发帖。直到20天后,此事被媒体披露。(详见今日本报B12版)

  王攀(商报评论员)

  “堵了一个记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对这句话,吉林处理千人中毒事件的官员这几天应该感触颇深。

  吉林千人中毒事件是近日媒体关注的热点之一。最早被发现中毒病例并收治的时间是4月20日,但除了4月30日吉林日报所属《城市晚报》报道外,当地媒体再无下文。有媒体称,他们得到了市有关部门不许报道的指示。

  在吉林千人中毒事件里,吉林的官员封锁消息,结果呢:

  1.激化矛盾——5月7日,重症患者家属和化纤厂职工集体上访无果,又于当天11时拥进附近火车站,阻断铁路两个多小时。2.加重怀疑——一直没有明确信息,这让他们更加猜疑和恐惧。3.也没堵住——5月10日开始,新浪、天涯、凤凰、网易等各大网络论坛,出现了此事件的详细信息,并有大量“中毒”图片。

  也就是说,吉林对媒体封锁消息,不仅没有封锁住,反而还激化了矛盾、加重了人们的怀疑,最终让政府在处理千人中毒事件上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此前政府刻意隐瞒千人中毒事件真相的印象已经形成,所以,当地政府再通报事件进展,甚至相关专家给出“心因性疾病”的结论时,即使这些通报和结论都是正确的,也不容易赢得公众的信任。

  国务院新闻办把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概括为“四讲”,即: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以此对照,吉林在处理千人中毒这一突发事件上,显然是违背了“四讲”原则。

  而吉林封锁消息、禁止媒体报道更是犯了互联网时代的大忌。随着近年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开放程度极高,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一方面,中国网民表现出一贯强烈的社会关怀,另一方面,网民倾向于主动设置议题,自发地形成热点舆论。而中央和地方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也让互联网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一些地方政府面对公共事件打官腔、拖延、瞒报的习惯性动作,心存侥幸地希望通过“拖、压、捂、盖”等方式瞒天过海,都已经不会像过去那样容易得逞。

  互联网时代,封锁消息是封锁不住的。从山西临汾矿难到河北石家庄三鹿事件,无不是明证。如今,涉及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的吉林千人中毒事件,面对当地官员的封锁,通过互联网最终在20天后得以曝光,导致在处理这事件上处于被动地位,对吉林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