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社论:权利不受尊重比实名制更堪忧

 
网络世界对管制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这从网民对杭州一项新规的激烈反应可见一斑。这部地方法规是《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从昨天起正式生效,成为当地公安部门监管网络的依据之一。网民以直接的说法概括这个条例,那就是从今以后,发帖和写博要登记身份证,也就是实行始终受到网民下意识排斥的所谓网络实名制。

  如果细读全文可以感觉到,杭州的条例突出了自上而下的约束思路,其中涉及实名的内容并不多,绝大部分篇幅被用来规定网络运营商的行为准则,例如明确要求保存用户登录和使用网络的历史记录,对特定的新闻信息要主动举报和删除处理,被认定违例的运营商将受到包括高额罚款、停机整顿在内的查处。也就是说,实名制隐藏于对运营商强化管束的后果之中。

  由于网络世界能够跨越行政区划的界限,杭州实施的新办法———即使是实名制也可以被互联网技术抵消掉许多效力。不过,考虑到规矩森严,无法匿名发言,杭州本地论坛自由讨论的氛围定会受到影响。问题是,仅仅立足杭州,甚至仅仅围绕实名制来讨论实名制没有太大意义。民众对网络实名制抱有复杂的感情,只有将它放在权利的实际境况中才能看得更清楚。

  对网络管理机构来说,网民是否实名并非要紧的事情,因为这对其根本构不成障碍。即便使用假名,或者在看似混乱的网吧上网发帖,只要管理者愿意,甄别身份其实极其容易。河南灵宝的网警跨省追捕远在上海的网民,搜索的成本很低,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至少证明,对公安机关以及其他具有监管权力的机构而言,实名制不是真问题,这构不成对他们的困扰。

  既然对管理机关无足轻重,实名制为什么又那么能牵动民众的情绪?当年的博客实名制曾招致大部分网民的反对,最后这个动议不了了之。民众坚决倾向于非实名制,其心情既紧张又急迫,好似紧紧把持一个其实并不坚韧的盾牌。网民绝非不知道管制技术的厉害,却始终珍视匿名评论以及相应的表达权,把实名制看成坏东西,担心它会夺走本来就不牢固的网络掩体。

  进一步说,网络世界对民众的意义重大。他们不仅借此娱乐,也借此相对自由地表达。他们在这里找到想要的东西,表达对社会时政的态度。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某种出口,也寄托着源自现实世界的希望。温州官员购买安置房曝光、公款出国游黑幕、躲猫猫事件大白天下……诸多遏制贪腐的新模式显示,网民可以改变某些不堪的事实。由此,他们与宪法赋予的权利靠得更近。

  赞成实名制的人会以韩国为论据,却有意无意地忽略韩国将尊重权利作为监管前提的做法。网民对实名制耿耿于怀,并非天然地想成为隐形人,更非存心要做麻烦制造者。事实上,实名网帖和博客比比皆是,其中有许多博主赢得了很高声誉。只是跟帖往往遇到很多挫折,要么发不出去,要么只放行特定的观点。这样,网络监管就有可能偏废普遍权利。

  网民不是虚幻的人,网民的权利同样是实在的,一旦失去同样是对民众的打击。因此,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同构性。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应当在立法过程中受到更谨慎的对待,并在执法程序上获得应有的尊重。与此相比,单纯地争论实名制其实并未抓住问题的关键。当然,在审视权利实况后产生的隐忧,更应成为推动网络世界进步的动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