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宁:揭穿新华网“绿坝”辩护士的忽悠


新华网以北京6月12日电的形式发表了记者颜秉光的“新华时评”《“过滤软件之争”争的是什么》。思宁要从新闻专业角度揭穿其忽悠公众的“绿坝”辩护士手法。

  先请看原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6/12/content_11532769.htm):
              
    新华时评:“过滤软件之争”争的是什么

    2009年06月12日 19:40: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2日电(记者颜秉光)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计算机预装“绿坝-花季护航”上网过滤软件一事近日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即支持意见大多来自用户,反对意见主要来自少数媒体和商家。

  表明用户支持政府这项举措的信息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有关方面对已使用“绿坝-花季护航”软件的260多万个用户开展的满意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普遍满意”,而且认为这项举措是“公益行为”;二是网上论坛征集到的1813份有效用户反馈意见,92%的用户表示支持,70%以上用户对软件产品质量和技术支持服务表示满意。

  一种大众消费品是好是坏,广大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大多数用户支持“绿坝-花季护航”上网过滤软件,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净化互联网环境在我国的确是一项紧迫任务。进而言之,与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相比,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重要。撇开未成年人这个因素发表意见,是有失偏颇的。

  为使未成年人免受网上低俗信息影响,近年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开展多次依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最近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全国行动中关闭严重违规网站191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广过滤软件,不过是整治行动的另一种方式。这种举措应该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效果才会更好的问题。

  人们注意到,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举措,一开始质疑很多,但在该部有关负责人作出详细说明后,质疑声逐渐减弱。这说明,舆论质疑主要源于缺乏了解和信任。它提醒我们,政府在推出涉及公众利益的举措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公众的民主权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同时应尽早就相关情况公开作出说明,解答公众疑虑,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支持。

  对舆论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回应是清楚明了的,能够解除公众的疑虑。至于过滤软件应用中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如何完善等,最好的办法是留给实践去检验。

  从新闻分类看,《“过滤软件之争”争的是什么》是一篇新闻评论,或者叫时评。新华网发表记者的时评目前主要有两种格式,一个是《“过滤软件之争”争的是什么》这种动态消息格式,即“新华网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另一个是标准的时评格式,例如“新华时评”《清理“吃空饷”何必遮遮掩掩》(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6/13/content_11535940.htm)的格式是“新华网合肥6月13日电题:清理“吃空饷”何必遮遮掩掩”,然后另起一行署名“新华社记者熊润频”。前者让人觉得是报道事实的记叙文,后者让人觉得是评论事实的议论文。显然,后者才符合新闻文体的标示规则,而前者涉嫌把议论文伪装成记叙文,把记者的主观评价伪装成客观事实。新华网编辑应该知道后者的格式正确,前者的格式错误,却不愿意放弃错误的格式,说明他们为了忽悠读者,连新闻专业要求的格式规范都不愿意认真遵守。

  果然,转载该时评的有些媒体,就把它误为报道事实的动态消息(记叙文)了,比如,凤凰网、豆瓣网就不知道它是时评,而用了《新华网:预装绿坝反对意见主要来自少数媒体和商家》的动态消息标题(见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guolvruanjian/zuixinbaodao/200906/0612_6883_1200860.shtml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940890)。还有一些读者也不知道

它是时评,而误以为是动态消息。

  下面再看该时评内容的忽悠。

  ——伪造民意的现象描述。

  “支持意见大多来自用户,反对意见主要来自少数媒体和商家”的现象描述是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伪造民意。按照该时评第一自然段的描述,对过滤软件发表意见的只有“用户”、“少数媒体”、“商家”。这显然是谎言。因为,大家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反应可以看出,许多意见来自目前没有使用“绿坝-花季护航”软件的电脑用户。

  根据工信部网站公布的《2009年4月通信业运行状况、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电话用户分省情况》,截至今年4月底,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8982.1万户,互联网拨号用户减至1042.1万户,另外还有互联网专线用户9.0677户。三项相加为10033.2677万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2009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260多万个“绿坝-花季护航”软件用户只是互联网用户总数乃至网民总数的零头。鉴于要求计算机预装“绿坝-花季护航”上网过滤软件涉及或将涉及1亿多的互联网用户乃至约3亿的网民,把绝大多数网民的意见排除在外而作的“支持意见大多来自用户,反对意见主要来自少数媒体和商家”的现象描述,当然是谎言。

  新浪网关于预装绿坝软件调查的数据显示,90537人中有77046人对于“是否考虑使用该软件”作出了否定回答,占85.1%。为什么该时评无视新浪网调查的代表性呢?

  至于“少数媒体”反对的说法,也没有根据。没有人统计过有多少媒体持反对意见,新华网也没有统计过。况且,在中国大陆,媒体多数是“喉舌”。“喉舌”是没有头脑的,怎么能期望没有头脑的“喉舌”自己表态支持或者反对呢?再说,媒体发表某人的支持或反对的意见,通常也只代表署名者,不一定代表媒体自己的立场的。

  ——隐瞒消息的确切出处。

  该时评称,“表明用户支持政府这项举措的信息来自两个渠道”,但都不敢点明两个渠道的消息的确切出处。

  所谓“有关方面对已使用‘绿坝-花季护航’软件的260多万个用户开展的满意度抽样调查”到底是哪个“有关方面”呢?真的进行了抽样调查吗?是独立的调查机构进行的调查吗?抽样的样本是否遵循了调查统计的规范?不敢说了吧?也许,“有关方面”的抽样调查就是骗人的,不是独立的调查机构进行的调查,抽样的样本也是忽悠人的,所以害怕见阳光。

  所谓“网上论坛征集到的1813份有效用户反馈意见”到底是哪个“网上论坛”呢?任何“网上论坛”都有自己的名称、网址,否则,用户怎么向“网上论坛”反馈意见呢?如果征集用户意见的“网上论坛”没有弄虚作假,为什么该时评不敢透露其名称呢?

  有理由怀疑,“两个渠道”的信息都是可疑的,不可靠的,经不起公众质疑的,所以,该时评必须隐瞒出处。

  ——偷换“消费者”的概念。

  该时评称:“一种大众消费品是好是坏,广大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大多数用户支持‘绿坝-花季护航’上网过滤软件……”

  这里,偷换了“消费者”的概念。“大众消费品”是大众消费者消费的,并不限于少数特定的用户。因此,消费者包括已经购买该消费品的少数特定的用户,也包括将要购买、可能购买或者被迫购买该消费品的潜在用户,而且后者的人数更广大。然而,该时评用已经购买该消费品的少数特定的用户偷换了消费者的概念,而且用少数特定的用户中的“大多数用户”冒充“广大消费者”。

  按照这种偷换概念的逻辑,260多万个用户中的1813个用户中的92%即1668个用户才是“广大消费者”,才“最有发言权”,而1668个用户之外的1亿多的互联网用户乃至约3亿的网民,竟然不是“广大消费者”,竟然没有发言权或者发言权小于那1668个用户。

  ——混淆过滤软件的功能指向

  该时评称:“与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相比,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重要。”

  从工信部软[2009]226号《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可知,“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出厂时应预装‘绿坝-花季护航’软件最新适用版本;进口计算机在国内销售前应预装‘绿坝-花季护航’软件最新适用版本”。该规定并不限于针对未成年人使用的电脑。根据2009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0岁至满19岁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5.2%,不满10岁的占0.4%。扣除满18岁至满19岁的网民数,未成年人网民估计不满网民总数的35%。也就是说,对约65%的网民来说,上网过滤软件的功能指向不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是有其他的目的。

  可见,该时评把“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功能指向与其他功能指向混淆起来,是把反对其他功能指向的人污蔑为反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人。这样混淆,也是公然撒谎,是为了掩盖上网过滤软件过滤政治性词汇等的愚民和侵权性质。

  ——制造“质疑声逐渐减弱”的谎言

  该时评称:“人们注意到,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举措,一开始质疑很多,但在该部有关负责人作出详细说明后,质疑声逐渐减弱。”

  什么叫“人们注意到”?“人们”是谁?“人们”是指许多人,该时评作者只是一个人,怎么能代表许多人“注意到”?“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别人是不能代表自己“注意”的。不同人即使“注意”同一个目标,发现的事物及对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可能许多人一起“注意”并发现完全相同的事物及获得完全相同的理解。“人们注意到”的说法其实是违反心理学常识的谬论。

  财经网6月12日的报道《“绿坝”冲击波》(http://www.caijing.com.cn/2009-06-12/110183704.html)也“注意”到“该部有关负责人作出详细说明后”的“质疑声”,但该报道得出的结论却是“争议持续发酵”:“尽管工信部发言人此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由政府出资提供过滤软件供社会免费使用是国际通行做法,“绿坝”软件对用户上网行为不进行任何监控,也不搜集任何用户信息。但是,很多质疑的声音却担心,这一举措背后可能包含政府强化互联网控制、限制信息流动的考虑。”难道财经网的记者、编辑不属于“人们”吗?

  思宁个人“注意”到的,也与该时评作者不同,而与财经网“注意”到的“争议持续发酵”的情形类似。思宁还“注意”到,有的媒体(包括网站)本来要发出的质疑声被官方“和谐”了。随着官方“和谐”力度的加强、时间的推移以及公众关注热点的转换,也许可听到的“质疑声逐渐减弱”了,却不见得是官方“公开作出说明,解答公众疑虑”的良好结果,而是反映了公众质疑的被压制。邓小平说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所以,不要以为“质疑声逐渐减弱”就自鸣得意了。  

  ——鼓吹滥用权力的“实践检验”论

  该时评还说:“至于过滤软件应用中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如何完善等,最好的办法是留给实践去检验。”

  明知有问题(包括违宪违法及技术问题),还要“应用”于“实践”,“留给实践去检验”,这是一种祸国殃民的实践检验论。只要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官方甚至仅仅是个别领导人就可以一意孤行,不惜违宪违法,不怕侵犯公民权利,不惜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不怕酿成技术性错误的后果,要求全社会去实践,美其名为“实践检验”的哲学。这种反民主、反科学的做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并不罕见。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实践检验”没有民主政治的基础,很容易沦为滥用权力的哲学及其政策,并用来忽悠公众。

  其实,是否违宪违法,法条摆在那里,根本不需要“留给实践去检验”。难道法条、法理不能检验并据以作出判定吗?是否侵犯公民权利,许多公民自己已经看得很清楚,难道还要把侵犯公民权利实践一番才知道是否侵犯吗?既然可以随意卸载,政府巨资购买过滤软件明显浪费纳税人的钱财,难道还要经过“应用”才知道吗?对技术上存在的风险和错误,软件专家已经指出并证明,为什么还要推广到全社会去“应用”呢?    

  总之,该时评以“绿坝”辩护士的面目出现,以臭名昭著的愚民式的“新华体”强奸民意、公然撒谎、歪曲事实、混淆视听,试图忽悠公众,不仅违背了新闻专业规范,也违背了新闻道德,特别是新闻人的良知。
                         2009年6月15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