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ac Mao:为了孩子

作者:Isaac Mao  来源:Isaac 2.0

如果真的有心考虑孩子的未来,就建议各位政策制定者们去阅读一下由Mimi Ito主持的“数字青少年”项目所发布的报告。这份报告通过28位研究人员对超过22个案例的缜密详细地调查分析了青少年上网行为的变化,协作提出了一系列充满建设性的意见,对政策制定者有丰富的启示。

 
这份报告通过“创作共用”协议发布,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概述白皮书)或者在线阅读。报告的研究范围是各种青少年上网的行为(包括社会性网络、在线游戏、视频分享,以及手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等),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所面临的挑战。结论的部分比较令人“吃惊”:青少年上网行为的很大部分启发了非正规学习(Informal Learning)的动力,并且透过社交性的工具,增强了对社会的认知和融合。如果对这些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加以促进,可以大大地加强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辅助作用。网络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青少年建构对网络内容的辨识,并与社会行为和责任关联,这种学习是通过强制或者书本无法学习到的。

 
这份报告虽然研究美国的问题,但是很多问题类型同样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网络的建设性作用或者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网络所反射出的社会问题(例如色情、欺诈或者暴力内容等)是并存的。但是正如伯克曼中心John Palfery 所牵头的一项研究所表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危害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这份报告(PDF)也充分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做了教育性支持,也就是充分的自由度和对青少年的身心保护是可以共同实现的。

 
但是日前愈演愈烈的绿坝事件也再次表现了中国在互联网应用和治理的水平还都过低。从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来看,“为了孩子”有几种解读。父母觉得凡事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也必须无条件听从他们的“好”;如果你反抗,那就无疑是大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并且立刻加以强迫,这是就完全丧失了“为你好”的初衷,也完全不顾及你的感受和自尊了。结果要么放任,要么屈从;而后果就是要么失去教养,要么失去创造力,都是硬伤。

 
家庭教育的水准如何提高,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难题。但是这个问题和国家是相互关联的,作为社会单元的心理模式,如果放大到国家层面,就大大地降格了问题层次,而如果国家停留在家庭思维的方式层次,又会让家庭层次更加低下,并且没有翻身进步的机会。国家是社会的一个边界,但是也是多个子社会的容器。如果紧锁盖压成了习惯,放任旧式家长行为,不但失去了风度,更伤及了每个家庭的未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