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53a020100m5ds.html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作者:曹林华
来源:东莞时报
来源日期:2010-10-20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虽为公司内刊,但9年间俨然已成当代济世者思想前沿阵地,期发行2万余册  主编许洋拒绝透露停刊原因,称"还不是时候"

  《SOHO小报》死了,死得很突然。

  10月17日,SOHO中国高级副总裁、《SOHO小报》主编许洋在其微博上写道:SOHO小报第9期"回到常识"向全体读者告别谢幕。

  这份地产大亨潘石屹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内刊,"在这个热衷谈论成功、财富和时尚的年代,安静并执着地走完了她的路。"

  此前,《SOHO小报》办了共119期,300多位作者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言论和思考。

  许洋的微博一语激起千层浪,网友们开始疑问,《SOHO小报》为何而死?

  SOHO高层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18日,在接受东莞时报采访时,许洋表示,"肯定有一些原因,但现在还不是说出来的时候。"

  潘石屹老婆定名字

  《SOHO小报》的前身是《现代城客户通讯》,专为现代城的期房业主通报工程进度、施工情况等。

  后来,期房变成现房,为业主提供工程进度、施工情况等的《现代城客户通讯》就显得有些落伍。甚至,有业主直言不讳地告诉潘石屹,每期收到客户通讯就会不开封地直接扔进垃圾桶。

  这对当时的潘石屹多少有点打击,就决定停办客户通讯。但《现代城客户通讯》停办后,却引发许多老朋友给潘石屹打电话,质问他"为啥不给寄内刊了,是不是出事了"。

  重复的解释让潘石屹很烦,他觉得,内刊还是得办下去。但潘石屹觉得,得"改主意,不要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打转转,也不要老给自己的公司做广告,也不要老是自己公司奖励、提拔,领导的讲话,受某某领导的接见,你自己觉得是大事,别人并不关心"。

  很快,《现代城客户通讯》复刊。当时,潘石屹决定把通讯彻改成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刊物。但在刊物名称的选择上,争论异常激烈,周刊、文苑,不论起什么名字都显得特别正规,有悖于红石公司所提倡的文化自由。

  最后,还是潘石屹的太太――张欣拍案:"就叫小报"。

  2002年6月,《红石小报》诞生。当时,做IT的人认为网络可以改变世界,各行各业都在都在想办法与网络接轨,潘石屹觉得房子也应该跟着变,"我们所建的房子的本质是空间,所改变的应该是空间。"

  于是,潘石屹就提出了SOHO的想法。此后,红石公司变成了SOHO中国,《红石小报》也适时调整为《SOHO小报》。

  潘石屹说,《SOHO小报》更注重的是知识,是思想的东西。因此,《SOHO小报》渐渐成了一个讨论城市文化的平台。

  大家云集

  思想深刻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SOHO小报》便从此定位与企业内容无关。因此,有人把《SOHO小报》称为"非媒体"。它更像公司办的一份同仁刊物,"武断地讲,就是免费派发的《万象》、《书城》或《天涯》"。

  《SOHO小报》联络了许多中国当代有想法、有思想的人来写文章,包括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崔卫平、《公共论丛》主编《读书》杂志执行主编王焱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都曾向其供稿。

  这里每期都集中一些有分量的思想和言论,使大家在热热闹闹的商业社会中能安静下来,听一听真正有见地的声音。

  当时,《SOHO小报》有2.4万册的发行量,其中客户只占六千,媒体三千多,其余的读者"都是主动索取滚上来的量"。

  《SOHO小报》红得一塌糊涂,让潘石屹也有些意外。"每天我们都得到朋友写来的信,打的电话,要求给他们寄,也经常能够收到一些读者朋友给我们寄来的小礼物、土特产。"潘石屹说。

  此时,许洋建议潘石屹,是不是可以把《SOHO小报》公开发行。但这却遭到潘石屹的拒绝。"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盖房子上。"

  潘石屹不但没有把《SOHO小报》扩张,而且还要求控制在一定的发行量,不要做大,不要公开发行,"因为目前杂志的产权还不是非常的清楚,还是有法律风险的。"

  主编许洋:还不能说

  《SOHO小报》终究逃脱不了死掉的命运。许洋似乎早有预想。十年前,许洋说,"就这么一点点往前做,它对人的影响应该是长远的,参与和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我觉得就像植物一样自然生长,不适应就死亡,无所谓,不用特别替他操心。"一语成谶。十年后,《SOHO小报》"死了"。

  10月17日,SOHO中国高级副总裁、《SOHO小报》主编许洋在其微博上写道:SOHO小报今年第9期"回到常识"向全体读者告别谢幕。

  此前,SOHO小报办了共119期,300多位作者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言论和思考。"在这个热衷谈论成功、财富和时尚的年代,SOHO小报安静并执着地走完了她的路。"

  许洋在接受东莞时报采访时表示,尽管《SOHO小报》停刊了,也不存在人员失业的问题。因为,该报就他和李楠两个人,"业余时间做的,李楠还是继续回到推广部。"

  然而,包括《SOHO小报》的读者,以及网友的人在内,大家都想知道,《SOHO小报》为何而死?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18日,许洋在接受东莞时报采访时表示,"肯定有一些原因,但现在还不是说出来的时候。"

  "小报对中国的贡献不止一份读物那么简单"

  博友罗振宇:Soho小报停刊。它对中国的贡献不止一份读物那么简单。在另一个方面,它还是中国企业自我价值观表达的一次长期、卓越的努力。不料,竟成绝响。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杨锦麟:当一切归零之后,我们留下的并不只是遗憾,它的存在和结束,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录,祝福所有为这份小报洒过汗水的朋友。【最后一期《soho小报》主题为回到常识】

  作家"安妮宝贝":很少给杂志写稿子,在小报上却写过不少。李楠上次邀请去聚会,因为旅行未成行,原来已是为了告别的聚会。《SOHO小报》是立意笃定的一本杂志,如今停刊,纪念。

  潘石屹夫人张欣:《SOHO小报》谢幕了,9年来这份薄薄的小报一直承载着SOHO中国的文化追求。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纸媒杂志似乎不再适应我们的节奏,而怎么在更大更广更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中继续我们的文化追求就成了我们的新课题。

  潘石屹却选择了沉默,手机关机。

  商人的人文理想

  陈祥

  《SOHO小报》,是房产大亨潘石屹的企业内刊,在知识界内和一个自娱自乐的圈子内名声正旺。

  最近,《SOHO小报》主编许洋向公众展现了一个谢幕的姿势。创办了119期的刊物,真的要在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吗?

  潘石屹的这份刊物,前身是《现代城客户通讯》这样一份半死不活没有丝毫血肉的刊物,继重新拼接骨架后起死回生,成为一份思想锐利,具有浓厚公共情怀的人文刊物,博得了国内知识界的认同。

  潘石屹的这一招,跟他在房产市场上给烂尾楼妙手回春如出一辙,有着某种契合。

  其实,《SOHO小报》并不形单影只。比如说,让王石引以为傲的,有电子刊物《万科周刊》一份荣耀,诸如此类,我在同仁聚会中见到过很多企业家的自办刊物,或电子版或纸质印刷,往往让你耳目一新。

  这些不起眼的私下刊物,通常会向许多名家文人约稿,而且稿费高得让人仰慕,通常是一字一元。总而观之,在办刊物的企业家里面,房产商人居多,这跟地产利润的惊人之高有关系。

  在这些如夏花绚烂的刊物面前,我能看到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贵族气质的企业家正在蛰伏养锐,如潘石屹、如冯仑等等。他们重新继承起中国近代实业家如张謇、卢作孚的传统和灵魂。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