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撰文,警惕“网络仇恨”

来源:RFA

中国官方媒体报道说,"网络仇恨"是最近在全球新流行的一个网络名词。解决网络仇恨问题,就是要在源头上找到仇恨的传播者。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中国政府对网络的严格管制,"网络仇恨"在中国并不多见。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唐琪薇的报道


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7月8号的报道说,联合国新闻部最近就"网络仇恨"现象召开研讨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一些最新的技术正 被用于传播最古老的恐惧" 。当电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后,这些原来存在于现实社会的"病毒"也弥漫到网络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上,出现了"少数几条阴暗的小巷"。北京作家、资 深媒体人凌沧洲告诉本台记者,在"7.5事件"发生后不久,"人民日报"发表这样一篇文章,宣传味道很浓。

"从一般的概念来讲,它要是鼓 吹反对仇恨还是没错的。但是呢你要知道,这么一个媒体,其实他鼓吹的东西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文化大革命中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包括它现在办的《环球时 报》,网民们调侃它是《环仇时报》,经常制造一些仇恨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风向,它发表这样一个东西。"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具有匿名性、交互性和时空异步性等特点,在突破时空限制、使人们在无限交流信息的同时,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的特性,将 其变成散播仇恨的阵地: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为散布仇恨或暴力言论的人贴上了一层保护膜;另一方面,跨越时空障碍的网络沟通,让那些持偏激观点的人在全球 范围内便捷地联系、动员,甚至"招募"同类。广东资深网络评论人北风认为,"网络仇恨"所涉及的问题,例如种族歧视、宗教纷争、信仰丧失以及对金钱和暴力 的顶礼膜拜等等,其实存在已久,只不过网络大大降低了这些思想的传播成本。

"跟传统社会不一样,传统社会如果它作为一个个人形态,他想去宣传某一种思维或者是言论的话,他并不会被纪录下来,因为那个时候出版方式的成本会比较贵。现在大家觉得互联网上这方面的信息会比较多。只是因为大家都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一个成本去纪录并且传播自己的思想。"

北风表示,由于网络受到严格控制,在中国很少看到散步网络仇恨的网站,但在网上言辞过激的网民还是很多。北风强调,究其原因,还是源于中国政府最近几十年来在爱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上的片面宣传。

" 所以就说国内网友表现出例如对日本的看法比较极端,对美国的一些看法比较极端,甚至在对国内的民族问题上也会表现出大汉族主义。例如,在这次'汉维'矛盾 冲突当中,有人会提出来'杀光某一个族的人',诸如此类的,'我们一定要报仇',诸如此类的话。这当然是跟一整个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有关系。跟历史观的教育 有关系。你给他们什么样的信息,他们就会有什么样的信息判断。 这个责任不能推到网友的身上。"

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7.5事件"时强调,"这是一起带有恐怖主义色彩的打砸抢烧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在境外策划并通过网络指挥煽动的。" "北京之春"主编、 旅美政论家胡平表示,中国政府对在网上"煽动仇恨"和"发表异见"的界定十分模糊。

"你像中国给很多异议人士判煽动罪,但是就其方式而言,国内的异人表达他们的异议言论的时候,当事人那个罪名就套不上了。你象煽动一般来说是和特定的空间有关系的。通过写一篇文章,它脱离了这一个特定的时空,它就不见得具有这种煽动的效果。"

据报道,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全球范围内至少有1万个散布仇恨和恐怖主义的网站。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唐琪薇的报道

没有评论: